抬高停戰要價,重新修改前四項條件,還增添“華北、內蒙自治”和“償付鉅額戰爭賠款”兩條。

連看過條款的德國陶大使也只好悲觀地表示,國民政府……,不可能接受如此苛刻之停戰條件。

外交談判破裂,戰爭繼續的結果就是徐州會戰再次以中**隊全面失利而告結束。

飛機終於衝出雲層,擺脫強氣流乾擾,飛行變得平穩起來。乘客紛紛鬆了一口氣,機艙裡開始有了竊竊私語的嗜雜聲。侍從室主任林蔚將一份急電呈送委員長,電報是四川省政府代主席王贊緒和川康綏靖行署主任鄧錫侯聯名發來的,大意為四川后方熱烈一致歡迎中央政府入川抗戰,但是因為巴蜀之地交通閉塞經濟落後,加之民眾愚昧負擔沉重,一時難以接納數量巨大的政府機關和內遷人員入川,懇請中央體諒苦楚,給予足夠時間,暫緩入川云云。

蔣介石嘴角輕輕顫動幾下,說明他內心有了幾分怒氣,但是他並沒有表露出來,只是簡短指示:”回王、鄧電,務請諸公以抗戰大局為重,從速做好中央政府遷都準備,切望萬勿延誤。”

抗戰的核心問題依然是領導權問題。隨著戰場上一敗再敗,國民黨內部裂痕四現矛盾重重,蔣介石鐵腕統治一再削弱。以副總裁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空前活躍,他們聯合備方勢力積極活動,虎視眈眈伺機奪權,不難預料,一旦徐州撤退的訊息公開,反對派一定會抓住機會大做文章。

自國民政府建都南京以來,蔣介石兩次被迫下野都是他的政敵汪精衛積極“倒蔣”的結果,雖然委員長最終渡過危機重返政壇,卻也威信大損不得不有所顧忌。問題是當前日本人攻勢猛烈步步緊逼,必欲置國民政府和他本人於死地,如果此時汪精衛再次發動黨內政變逼他下野,他這個三起三落的委員長還有機會起死回生嗎?

飛機在雲霧中穿行,馬達發出雄壯有力的歌唱。舷窗外面的雲層逐漸稀薄起來,雪白的雲絮像羊群一般向後掠過。心事重重的蔣介石仍在自己的思緒裡。

國民黨原本是個中西合璧的大雜燴,“三民主義”就是滋生黨內鬥爭的最大溫床。從某種意義上說,黨爭甚於戰場,黨內敵人比公開敵人更危險,更具威脅性,日本人不可能滅亡中國,但是以汪精衛為首的反蔣勢力卻能把蔣委員長趕下臺,從內部把他打敗。

現在蔣介石再次面臨兩面作戰的困境。

南京失陷後,利令智昏的日本人以為大功告成,竟然丟擲所謂“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

的政府宣告,也就是臭名昭著的“第一次近衛宣告”。

事實證明日本政治家大多是目光短淺的好戰之徒,中國首都被佔領並不等於中國滅亡,就是目前中國未被佔領的剩餘領土也超過日本面積二十多倍,難道你發表一個首相宣告國民政府就不存在了嗎?幾百萬中**隊的堅決抵抗就自動消失了嗎?何來“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暱?真是一群自欺欺人的戰爭狂人啊。

蔣介石多次東渡日本,深知大和民族欺軟怕硬的所謂“武士道”精神,日本人的戰力極限為動員二百萬軍隊,而中國至少能夠動員二千萬大軍,這就是說如果把日本比喻成一條蛇,那麼中國就是一頭大象,蛇能香下大象嗎?

所以抗戰必須堅持下去,這是中國的惟一出路。總結抗戰十個月的經驗教訓,蔣介石得出的結論是,談判桌上的勝負歸根結底在戰場上。如果你不想打仗,那麼你一定要打個大勝仗,你不要戰爭,那麼你一定要堅決應戰。去年曆時百餘天的淞滬抗戰不僅讓狂妄的日本人吃到很大苦頭,而且差點迫使日本代表在停戰協議上簽字,這就是”以戰逼和”的成效。一個“逼”字,折射出抗戰初期蔣介石對日作戰的核心戰略思想。

兩個月多前,蔣介石下令調集六十萬大軍實施徐州會戰,表面看是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