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食品保健、防治疑難病症以及工業、農業等各行業之中。
接下來,還是測控通訊系統,發射場系統,著陸場系統。
可以說,這是真正的大國重工,舉國之力!
第六百二十章 隔熱層出了問題
“華夏航天人,奉獻於航天,長眠於大漠的決心,始終堅定不移。”
突然,楚浩的身後響起了一個聲音。
楚浩扭頭一看,是一位大概六十幾許的老者,臉上的皺紋很深,眼睛卻很亮,甚至灼熱閃耀的就和太陽一般,而這其中似乎蘊藏著時間的蹤跡和智慧的留影。
“王院士你好。”石老上前跟這位老者握了握手。
然後對楚浩介紹道:“這是王永知院士,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聽了這話,楚浩瞬間肅然起敬,雙手緊握著王永知的手,搖晃著,“真是久聞您的大名,今日終於得見泰山。”
對於他剛才所說的話,更是深有感觸,可以說是航天人的真實寫照,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是對載人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
歷盡千難成偉業,人間萬事出艱辛。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國已經發展幾十年後起步的。為了縮小差距,迎頭趕上,載人航天工程開始實施就明確提出,要堅持做到起步晚、起點高,投入少、效益高,專案少、水平高,從總體上體現中國特色和技術進步,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
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規模最龐大、系統最複雜、技術難度大、質量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高和極具風險性的一項重點工程。這項空前複雜的工程在比較短的時間裡不斷取得歷史性突破,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航天人敢於攻堅、勇於創新。從試驗室到各生產企業,從大漠深處的航天發射場到浩瀚三大洋上的遠望號測量船,到處留下了航天人攻堅的足跡,灑下了航天人登攀的汗水。
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從飛船設計、火箭改進、軌道控制、空間應用到測控通訊、航天員訓練、發射場和著陸場等方案論證設計,都瞄準世界先進技術,確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強勁的後發優勢,關鍵技術就能與世界先進水平並駕齊驅,區域性還有所超越。面對一系列全新領域和尖端課題,科技人員始終不懈探索、敢於超越,攻克了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難題,獲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生產性關鍵技術,展示了新時期中國航天人的卓越創新能力。這些重大突破,使我國在一些重要技術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建設者,是一支具有光榮傳統、建立了卓越功勳的團隊。中國航天人勇敢地肩負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聖使命,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淡泊名利,默默奉獻。他們獻出了青春年華,獻出了聰明才智,獻出了熱血汗水,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用頑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智慧,將“一切為了祖國,一切為了成功”寫在了浩瀚無垠的太空中。
陳耕大將曾問錢雪森,中國人搞火箭行不行?錢雪森說,外國人能搞,為什麼中國人不行?中國人比他們矮半截麼?
正是中國航天人堅定的信念與執著的努力,造就了中國人的飛天夢。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壯哉!航天人!
王永知院士這般人物,楚浩自然是認識的。
他是航天技術專家,華夏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
1952年考入水木大學航空系,1961年畢業於莫斯科航空學院導彈設計專業,1992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當選華夏工程院首批院士。
至於說,楚浩為什麼會這麼清楚,是因為在前世,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