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模樣的都有,什麼年紀的都有。這些人不是來公園裡鍛鍊的,他們的家就住在公園裡,準確的說是他們臨時的家,或者叫地震棚。

地震棚這個名字,生於70年代的北京人都會清晰的記得,因為它是那個時代北京的一個城市特徵。為什麼叫地震棚呢?就是因為76年唐山大地震也影響了到了北京,雖然房倒屋塌砸死人的情況很少,但是很多老房子都出現了裂縫。市政府怕再遭受餘震,於是就調撥了很多木材、油氈之類的建築材料,由街道統一安排,在空曠的地帶給老百姓搭建臨時住所,讓大家先搬到臨時住所裡忍一些時間,等地震的餘波完全過去再說。

由於地震是發生在7月,正是夏季,所以地震棚也不用蓋那麼複雜,幾根木方子或者杉篙一豎,上面搭一塊雨布,用繩子綁上大磚頭一壓就ok了,主要是為了防雨,不用防寒。

當時的北京城區裡基本沒高樓,空地也多的是,每個街道都是就近選擇搭建地震棚,洪濤他們家距離地壇公園近,這裡已經空曠得不能再空曠了,所以他們街道的地震棚就搭在地壇公園裡。洪濤還記得他小時候最喜歡到地震棚裡住,因為地壇公園裡好玩啊,到處都是大樹,白天躲在樹蔭下面也不熱,而且這裡有各種各樣的小孩玩具,比如說漫天飛舞的蜻蜓、從早叫到晚的知了、把窩就建在樹上的喜鵲和老鴰、牆縫裡的蛐蛐、草叢裡的螞蚱等等。

可是洪濤記得他只在地震棚裡住了2天,然後就被老爹給揪回家了,因為姥姥家的院子以前是個廟,房屋建的很結實,青磚大瓦的,根本沒受地震的影響,頂多是掉了一點土。而洪濤家則是住在一幢三層小樓裡,這幢樓是前兩年工程兵的兵營,也蓋得很結實,地震的時候除了感覺搖晃,連土都沒掉,所以洪濤家和姥姥家都不用去住地震棚,洪濤也就享受不到這種樂趣了,這一直都是他的一大憾事。

現在從地壇公園裡進進出出的,就是附近的街坊,他們有的是房子質量不太好,出現了裂縫不敢在家住,有的是房子沒出問題,但心理出現問題了,太怕死,所以寧肯在地震棚裡多受幾天罪,也不敢回家去住。不過這種情況很快就要改變了,因為進入秋天之後,天氣逐漸冷了,住在地震棚裡越來越難受,而且餘震也不可能震好幾個月,公園裡剩下的人很快也得回家住去了。

“老胡啊,這是誰家孩子啊!”有和姥爺認識的街坊,看到姥爺帶著一個小孩大早上往公園裡跑,挺奇怪,老遠就扯著嗓子打招呼。

“我二閨女的兒子,我大外孫!叫劉爺爺!”姥爺一邊回答著,一邊讓洪濤叫人。

“劉爺爺早上好!”洪濤看了看那個說話的人,年紀也就不到50,自己都40多了,還得管他叫爺爺,這上哪兒說理去啊!不過北京人講究一個面子,或者叫禮貌,不管兩人是不是不對付,只要認識,當著外人,見面必須打個招呼,還得按照輩份兒稱呼,該叫爺爺的不能叫叔叔,這是罵人!該叫叔叔的也不能叫爺爺,這更是罵人!

至於這個輩份怎麼論,沒有統一標準,一般都是單論,很少互相攀比,除非是大家湊到一起了,這才會按照父輩或者爺爺輩的往下排。

“嗨!好孩子,有禮貌,幾歲啦!”人家和你說話,你就不能再往前走了,這樣不禮貌,洪濤的姥爺也就帶著洪濤停下了腳步,打算聊幾句再走。

“4歲!”

“4歲就長這麼高了,我以為都上小學了呢!你這一大早和你姥爺跑公園裡幹嘛來了?”這個老頭是個碎嘴子,廢話太多了,抓住洪濤問個沒完。

“鍛鍊身體,保衛自己!劉爺爺您這個肚子也該練練了,都快趕上蟈蟈了!您看我爺爺,渾身都是腱子肉!”洪濤說著說著嘴就開始跑偏,後世裡喜歡調侃人的毛病一時半會改不了了。

“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