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麼好鬼,生前也沒做什麼好事,大體都是偏執狂之類的。所以,美國的鬼到底還是變態,並非積怨而成鬼的,但即便是這樣,破解方法竟然也是重新安葬一下,有點奇怪。
最後意外突起大結局:雖然道長用法子制住鬼了,但前面已經說過,留下點小問題,結果小問題變大了,於是鬼比以前更強大。換句話說,最終解決問題的是主人公而不是道長,所以一般這個最後的大結局都要設立的,看影片風格而定,到底是好還是壞反正高潮盡在這裡了。
這樣看來,這部影片是較為傳統的鬼片結構,惹鬼,鬼現象,捉鬼到最後與鬼的決戰。
但現在的鬼片一般不走這個套路,而是在某個環節中更要製作文章,而且這幾部的順序一般也是打亂的。例如,鬼的來歷和惹鬼情節可以打散了放在劇情中,也可以將道長一角直接給了主人公,在實踐中尋求方法等等。而且現代鬼片中最令那些編劇導演感興趣的不是如何制鬼,而是現象本身,越豐富越變態越好,讓主人公(最好是女性)在這個過程中受盡折磨還不知道到底是為了什麼。
所以,我看到美國這部影片時有些好笑,它的結構太傳統了,其實我並不反對傳統,但這部影片故事也很一般,所以便沒有什麼好看的了。
但由些也想了些問題,那就是每種型別片可能都有一個早期的傳統講述方法,然後在這個傳統結構上重新整合,也許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韓兮
2006…12…18於通州
《卡波特》:孤獨與敏感
今年的奧斯卡幾乎沒有太多的懸念,但最值得一提的也是美國影壇最大的收穫可能就是霍夫曼這個新科影帝了,一個二三線的演員終於憑藉著《卡波特》修成了正果。
其實,凡有一些觀影經驗的人都知道,《卡波特》這樣的影片註定就是衝著得獎去的,無論是最佳導演最佳劇情還是最佳演員,任何一個被提名甚至獲獎都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筆者年初時在沒有看過此片的情況也預測了霍夫曼的勝利,這與本人的判斷沒有任何關係,只是說明本人在那個時候是被輿論所導向的。
半年多的時間過去了,終於坐在電腦前靜靜地看了這部《卡波特》,平心而論,年初的言語還是比較中肯的,霍夫曼的確構得上一個影帝的材料,尤其是他扮演的這個奇異作家——卡波特。
沒有必要再重複關於卡波特這個作家的生平了,許多資料上很容易查到。關於劇情與卡波特那本《冷血》的名著也不用細說了,無非是看兇手的冷血還是作家的冷血。於是,我們只是抽出幾個環境來述說吧,因為這些環境無一例外可以突出卡波特本人的性格,一個具有多重人格的作家。
卡波特的出場便是一箇中心人物,他言語辛辣,在這個文化沙龍中唯我獨尊。這是一種張揚,跟據一般的劇情來說,這種看起來十分怪誕的張揚其背後肯定是人格的缺失,這是毫無疑問的,而多少影視作品的人物小傳中也曾這樣寫過。
於是,沙龍這個場所成了卡波特的第一個重要場所,他必須張揚,必須無情地攻擊著任何一個他看不上眼的人,這並不意味著他要表明自己的觀念,而僅僅是為了表現出自己的強大的。
越自卑的人越具有這樣的心理情結,這同樣是勿庸置疑的。
所以,沙龍上,朗頌會上,大凡是在許多人的面前,卡波特一定要讓自己成為中心,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但他其實是渺小的,當《殺死一隻知更鳥》的首映上他不再成為主角的時候,他便因此而產生了嫉忌,他卻依舊用一種嘲諷的口吻在置疑著別人的興奮與快樂,其實,他是在置疑他自己。
卡波特時常出現的第二個場景當然就是私人空間,例如旅店,寫假的海邊等等。但說到這個場景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