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讓我們緬懷一下好萊塢史上最偉大的女演員…麗蓮…吉許女士了。

這位橫跨了默片、有聲和彩色電影三個時代的電影藝術家在她的電影生涯之中自始至終對於電影藝術都抱持著最大的熱忱。

她為了拍攝《饑荒孤女》進行了極為嚴厲的節食,體重從一百多磅減到了六十多磅,好幾次暈倒在片場。

吉許女士的“好朋友”尼奧…袁先生,也是這部電影的編劇看到這樣的場景,忍不住流下了男兒淚。他向此片的導演大衛…格里菲斯先生提出了強烈抗議,要求停止這樣戕害演員健康的殘忍做法。

然而吉許女士卻對袁先生說,親愛的,我挺得住。比起我的身體,我更看重的是我的藝術!”

——節選自《綜藝variety》雜誌文章(筆者注:《綜藝》是美國曆史最悠久,地位最重要的電影雜誌。據說全世界十幾萬主要演員都把這本週刊當作最權威的行業雜誌。)

“膩嗷,我longlonglong……time沒有吃飽了,都快要餓死了。你身邊有吃的嗎?”

我們的袁大師掏出手帕憐惜地替“好萊塢史上最偉大的女演員”擦了擦臉上的灰塵道:“麗蓮,我身上哪有吃的。不過……”

他轉而用堅定的語氣說道:“為了這部電影還有為了電影藝術,你一定要挺住啊!”

“尼奧,你怎麼來了?”

“大衛,我這不是來探望麗蓮的嗎……”

看到大導演走過來向自己打招呼,袁燕倏順手就把他來探望的“戀人女士”扔到了地下,站起身來和大導演先生握了握手道,“順便看看《饑荒孤女》的拍攝進度,好安排下一步的發行事宜。”

這會兒的“電影之父”頂著兩個大大的黑眼圈,嘴角還起了一圈燎泡,雜草一般的頭髮更是稀疏了不少,看起來不但憔悴了幾分更是衰老了十幾歲

他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回身指著那座村莊苦笑著說道:“尼奧,我想你也看到了,到現在我們連第一個鏡頭都沒有拍完!”

眾所周知,長鏡頭和蒙太奇乃是電影表現手段的兩大形態。

蒙太奇學派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就出現了,還是出現在蘇聯。代表作品就是那個“敖德薩階梯”的《戰艦波將金號》。

因吹斯聽的是,長鏡頭學派要晚了整整三十年,直到五十年代著名法國大學者安德烈…巴贊(andrebazin1918…1996)才提出了“照相本體論”。他認為只有長鏡頭才既能夠儲存客觀存在的時空連續性,又具有協調鏡頭內部組織的充分能力。

此君便是大名鼎鼎的“《電影手冊》派”創始人,被譽為“電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電影的亞里士多德”……然而,這位電影理論大師一生之中一部片子都沒有拍過。

之所以會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和蒙太奇相比,長鏡頭對導演、演員、攝影師和幕後技術人員的要求高得多得多了。

蒙太奇真的只要會剪膠片就能蒙出來。

長鏡頭不但對運鏡的要求非常高,還要求很強的現場排程能力,所以才會成為後世電影導演最常見的炫技手段。

而大場面的長鏡頭的難度那就更高了,能拍這種幾十個人甚至成百上千個人的長鏡頭,那麼這位導演必定能在電影藝術殿堂之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格里菲斯別說幾十人的小場面了,他連上萬人的大場面都拍過。

還記得嗎?1916年他拍攝《黨同伐異》的時候為了真實再現毀滅巴比倫的波斯大軍,動用了整整一萬五千名的群眾演員。

但是短鏡頭和長鏡頭是完全不能比的。在長鏡頭之中,只要一個微不足道小配角的一個細微表情不到位,這個鏡頭就算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