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耀:“我這裡的資料雖然比不上美國國家安全域性那部“梯隊”竊聽系統,但是這些日子收集到的各類機密資訊也足以推翻不少小國了。等這次行動結束,你一定要建一個比這個臨時基地還要完善的資訊主控中心,資訊時代,情報就是金錢呀,現在就等待合適的時機我們來一場全球駭客大狂歡。”
楊星頷首道:“看來當初你選擇這裡算是一步好棋,現在我才明白,美國人防範
所有的國家,但是對以色列總是網開一面。利用以色列人的網路接入美國保密網路,東窗事發時讓美國人以為以色列人除了在沙漠裡研製原子彈外還在研製網路武器,美國人只能不往下追查了。另外美國衛星全球監控,大概只有對以色列監視最少,躲在這裡留給他們事後追查的線索也最少。將來事發,我們把罪證全推給以色列,網路用的以色列人的,電力後勤保障設施也是以色列人的。到時清理乾淨這裡撤往沙漠,讓大自然掩蓋一切蛛絲馬跡,果然不愧為克格勃培養的高手,嫁禍的高明倒是你剛才說的‘梯隊’系統最近在網路上傳的沸沸揚揚,它很厲害嗎?”
林佳娜知道這位老闆雖然不是特工出身,但是腦子裡的奇思妙想就連專業間諜都甘拜下風,烏克蘭偷回蘇聯密檔的計劃幾乎是他一手佈置的,他突然談起“梯隊”系統,顯然他的腦袋裡又有了新想法。點於是一邊為他介紹行動的準備情況和指揮中心裡裝置用途,一邊給他根據她手頭的資料詳細為楊星解釋何為“梯隊”系統。
“梯隊”系統大概是冷戰中被保護的最隱秘的一個大型竊聽系統,當時蘇聯情報機關在西方安插了眾多間諜在間諜戰中率佔上風。而以中情局為首的西方情報機關由於制度不同,無法大量在蘇聯等國內安插人力間諜,就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開發出了竊聽裝置竊取蘇聯等國的情報。其中最大和最成功的就是“梯隊系統”。
1988年8月‘梯隊’電子間諜系統首次被一名叫杜爾肯?坎貝爾的英國記者曝光,當時他在英國《新國家主人》雜誌中第一次全面披露了一個由多國聯合建立的龐大電子間諜網路。但當時坎貝爾只是透過一些小道訊息自己分析得出的結論,並沒有這套間諜系統存在的具體證據,甚至對這套電子間諜網路名稱的描寫也是錯的,所以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特別關注,只以為是某種陰謀論者的奇談怪論放置腦後了。”
1996年,紐西蘭和平活動分子尼科爾基?哈格爾在他所寫的《秘密力量:紐西蘭在國際間諜網路中的作用》一中首次詳細描述了一種由紐西蘭、澳大利亞政府和美國聯合研製的電子監控網路“梯隊”系統的工作原理和“梯隊”的正式名稱。講述了70年代“梯隊”系統未出現之前,美、英、加、澳等西方盟國長期苦於彼此間的情報交流渠道不暢,一些緊急情報經過各國情報機構層層處理分析後再互相交流時,時間上滯後性太重,往往是落在現實情況之後。這種情況下,這幾個國家就私下議定,籌建一個覆蓋全球隨時交換資訊的電子監控網路“梯隊”。
隨著“梯隊”系統出現,這幾國相互之間可以實時
共享截獲的第一手情報,以美國人為主導,美國方面負責執行計劃的的就是林佳娜手下霍恩的老東家中情局和國安局。林佳娜不愧為長期進行諜報工作的精英,這個時候“梯隊”才剛剛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