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型人生”了)。

“線型人生”,把人生的各個面向,按年齡的進展設定為不同階段的重點目標,把人生整個走完,才把所有面向的目標都接觸一遍。

“微型人生”,把人生的各個面向,集中在自己設定的時間內都探索一遍。如果你過的是一年版的“微型人生”,那就每年完成一次人生。如果是一個月、一個星期甚至一天版的“微型人生”,那就每個月、每個星期、每天完成一次人生。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三 四條繩索(3)

我原來只是在過自己的“微型人生”,但並沒有這個說法。後來有次訪問鄭松茂的時候,聽他說起同樣的主張,並且他還為之提出了“微型人生”的名稱,以後就很同意地拿來引用了。

選擇“微型人生”,說容易很容易,說不容易也不容易。

對我這個本來是牡羊座個性,年齡又在四十來歲的人而言,最難的,則是要看開對事業的衝刺。

四十來歲,在“線型人生”來說,正處於要全力發展事業和財富的階段。我在這個階段,卻要改採“微型人生”的生活,剋制住這些動力,實在並不容易。雖然,我已經給自己套上了三條繩索,但如果不是有第四條繩索的話,能不能套得住還真難說。

這第四條繩索,叫作“寧待不求”。主要是由我的佛法信仰,尤其是《金剛經》所形成。

人如果沉著下來,會體會到一件事情,就是“禍福相倚”。

“禍福相倚”不是自我安慰的藉口,而是事實。遇到再倒黴的事情,裡面一定藏著一個寶物。同樣的,得到一個再好的寶物,裡面一定埋著一個定時炸彈。

沒看到寶物,只是因為我們還沒開始找。沒開始找,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接受這個倒黴事情發生的事實。

沒看到定時炸彈,只是因為太興奮與雀躍於寶物,沒有準備要掃自己的興。炸彈沒爆,只因為時間還沒到。

“禍福相倚”本來是《易經》的真諦,但是在對我閱讀並應用《金剛經》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大的助力。

佛法中有一句話是,“眾生畏果,菩薩畏因”。學佛的人,開始就得練習不要隨便起心動念。因為對念頭的認識與掌握不夠,起心動念往往都是業,造成對別人的傷害。

“禍福相倚”輔助性地讓我體會到不要隨便起心動念的重要。我們起心動念,無非都是為了求自己的“福”。而既然是“禍福相倚”,那麼我們求“福”的同時,往往也就可能得“禍”。

我既然一直對看管自己的“念頭”並沒有把握,那麼讓“念頭”冒起來,去衝刺什麼事業和財富,就算真有所得,這些事業和財富背後潛藏的問題和煩惱,可能也是我難以消化的。

佛法講一切都是因緣的產物。如果因緣成熟了,有條件和環境讓我做什麼,我當然去做。否則,在我對看管自己念頭沒 有把握之前,我不想主動追求什麼。

於是,在事業和財富上,我決定採取“寧待不求”。“待”的是機緣成熟。

有了這“寧待不求”的第四條繩索,才真正和前面三條一起四方著力,把一頭本來隨時要揚蹄奔衝的牡羊拉扯緩慢下來。

雖然開始的時候躁動很大,一路想要掙脫束縛的奮力不時而有,但逐漸地,我總算把牡羊的步伐控制下來,碎步顛簸而行。

我告訴自己:Life is Preparing。 (生命就是在隨時準備。)只有準備好了,才能心安。我需要的機會,才會到來,或者,就會到來。

四 “十加二”年的掙扎

一九九六年起,我“準備”了十二年的時間。十二年間,早幾年我是比較心甘情願接受繩索的牽絆,越到後面,躁動與懷疑的時間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