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混上來的,身手不錯,看矯健的步伐,大頭就知道,這個人很難纏。

“丫的,我來!”大頭此時已經殺紅了眼睛,盯著禿鷹喝道。

“小心點!”小弟在一旁趕緊讓開路,對方是老大,當然要老大出面擺平。

青幫,真正的名字是:清幫,這個幫會源起時值清雍正年間,因清朝立國之初履履征戰,再加上阿哥們之間的皇位爭奪戰爭,待傳位雍正皇朝時國庫便已空虛,南北貧富差距立現,歷代史中,凡民飢則國必亂,雍正皇帝深明此理,將問題綜整入理並召來眾國策大臣相商對應之道,從吏治大加整頓清查虧空,將以往鑄銀所餘耗損由地方運用之稅賦,全部歸公管理,史稱火耗歸公,再繼而取消人頭稅而改行攤丁入地,擴大墾田面積,首重農務,為養清廉官吏之風,創設軍機處,並革除滿清旗主制度,將西南區少數民族的土司削除,改土歸流。

雍正是個以農務為先的皇帝,在史上記載,他同時也是個嚴苛至極的皇帝,大興農務以降,自必然得大設天下糧倉,暢通糧運之道,綜觀中華大地,南米北麥,雍正厲行改革前的運輸管道,以走旱路為主,中華大地地大物博,旱路行走著實不易且風險居多,於是在雍正年間,大出皇榜由欽差田文鏡招民興辦水路糧運。

當時,杭州有三位異姓昆仲好友揭皇榜願受此任,並結為異姓兄弟。這三位依年歲長幼 而分,長者姓翁單名巖,字福明,道號德慧,江蘇常熟人,原籍山東東昌府聊城縣鼓樓街,秀才出身,後棄文習武,在河南少林寺習藝,雍正二年加入天地會;次者姓錢單名堅,字福齋,道號德正,原籍山東東昌府聊城縣,遷居河南,經商,雍正二年隨翁祖加入天地會;最年幼者姓潘單名清,字宣亭,道號德林,浙江杭州武林門外啞叭橋人(有的野史將三人寫為翁麟、錢保、潘安)。

此三位清幫的祖師爺,均因受教於羅祖教下,此外,長房翁祖出自少林,且羅祖教下本源自禪門,為追本溯源,因此清幫同時也供奉禪門達摩祖師至六祖惠能,傳道亦傳禪以宗教立幫。三位清門祖師於雍正四年揭下皇榜,創立糧運之道,水路運糧主要是以通州至杭州這段航程,建設了七十二個半碼頭,設立一百二十八幫半,而其中所謂的半碼頭,指的是專做南北雜貨小買賣用的碼頭。

十七世紀時,訓民必先教民,古時候的通識教育並不普及,宗教的力量及勸人為善的理念,對於約束幫眾行為,則是最好規律法條,而這半幫指的即是承傳祖訓,修行修身傳教傳道的香火船,此為蘭山半幫,幫主為潘房三十六弟子中的頂山門(眾弟子中排行中間者)弟子姚玉字清,杭州人士,道號文銓,後代稱為姚祖。

清幫雖為翁、錢、潘三位祖師所創,然草創之初,翁、錢二位祖師爺先後仙逝,潘祖獨撐大志,與門下弟子共同訂定家規法則,勸戒幫眾修德論道,將一幫市井船伕,治理的有條有序。

滿幫是良才,強調師帶徒的體制,幫中大小以字輩論之,嚴然是個大家族,並設立家廟,凡入幫者,不論何姓,一旦入幫,均為潘家子孫,因此不僅僅是入幫會,而是入家族,且不論何字班輩,一師皆為師,一徒皆為徒,受四方長輩恩下,也使得青幫有別於其他幫派會社,師徒兄弟間感情特別親切。

乾隆三十一年,潘祖於運糧時在鳳林閘下仙逝,由潘祖開山門弟子王降字相陽,浙江杭州西門外人,及關山門弟子蕭玉德,字明新,蘇州府昌門外人,扶柩回杭州武林門外,是為王祖及簫祖,因此後,清幫對於各師父領下的開山門、關山門弟子均特別敬重。

此外,潘祖仙逝之時,有第五代文字輩弟子王培玉,字藍田,道號文功,直隸通州壩人,當時僅進過小香,清幫稱為一腳門內一腳門外,由眾師兄幫他上大香開法後(清門規矩,師父若過舫(往生),其門下弟子若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