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過來是和慕姍姍商量如何應對媒體。

《華國之聲》第二季的招標會相當成功,冠名權和電視播放權加在一起收入高達八千萬人民幣。

媒體做了報導,引起了社會熱議,相當於為第二季節目宣傳預熱。

不過,其中也有負面的新聞。

一篇名為《昔日歌唱冠軍今何在?》的文章被多家媒體轉載,文章裡追蹤了《華國之聲》第一季中最後的六名學員。

他們在和音樂公司簽了合約後,這幾個月的發展狀況。

有人離開了音樂公司,有人出了音樂專輯,還有人沒有受到音樂公司的重視,繼續回到歌廳駐場。

即便出了專輯的學員發展的也不太好,專輯銷量慘澹。

觀眾看節目圖個樂呵,看的時候心裡肯定支援這些學員,但當第一季結束後,還有多少觀眾會關注他們呢。

包括那些支援他們的粉絲。

音樂公司應該想辦法留住那些粉絲,定期的開個歌迷見面會,時不時的保持曝光度,而不能只發一張專輯試試水。

這說明音樂公司在包裝和運作上不夠成熟。

偶像需要包裝和運營。

尤其是這種透過選秀出來的歌手,否則過不了多久就會被人遺忘。

文章沒有分析音樂公司的原因,而是把矛頭指向了《華國之聲》。

認為這種選秀節目只是一時的熱鬧,並不能真的起到選拔民間歌手的作用,打著青春和夢想的旗號,卻毀掉了他們的青春和夢想。

這篇文章引起了不少讀者的認同。

《華國之聲》給了參賽者夢想,結果又把這個夢想打碎。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