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南為朱雀‘門’,東為大同‘門’(有甕城),東北為七星‘門’,東南為長慶‘門’,西為靜海‘門’。內城之外為中城,南‘門’為正陽‘門’,東‘門’為含毬‘門’,北‘門’為慶昌‘門’,西‘門’為普通‘門’。中城之外為外城,南為車避‘門’,西為多景‘門’。此外還有承服‘門’、足樸‘門’、大道‘門’、小通‘門’、水德‘門’等。內城北端有北城,南為轉錦‘門’,北為玄武‘門’。
平壤雖然和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是當時的朝鮮兩大商業中心,但屢遭兵燹。1592年發生壬辰倭‘亂’,日本攻陷平壤城,後來朝鮮在明朝援軍的幫助下與日軍‘激’戰,收復了平壤。
1627年的所謂的丁卯胡‘亂’和1636年的丙子胡‘亂’期間,建奴軍隊曾兩度攻佔平壤,大量市民被擄走為奴隸,平壤又遭到嚴重破壞。
1636年的那個丙子胡‘亂’就不說了,原本要在最近發生的丁卯胡‘亂’,在明朝歷史上叫做“丁卯之役”。
天啟元年(1621年),明朝將領‘毛’文龍率一百九十七名勇士取得“鎮江大捷”,隨後招撫遼民、訓練士卒,建立起一支海外勁旅,收復金州、旅順、寬奠、靉陽、旋城等大片土地,在後金統治區內“飛書遍投”,發動遼民反抗,嚴重威脅著後金後方,也使得後金對於明朝的軍事行動,受制於‘毛’文龍,每次都無法及遠。原本的歷史上,天啟六年八月,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死去(這個位面裡野豬皮沒死),其子皇太極繼位。為了打破明清雙方的戰略均勢,遂決定首先攻打‘毛’文龍建立的東江鎮,解除這一“腹心之大患”,為南下進攻明朝本土做好準備。
後金方面在《滿文老檔》中記載:“明‘毛’文龍駐近朝鮮海島,屢收納逃人。我遂怒而往徵之,若朝鮮可取,順便取之。”說明是把‘毛’文龍作為攻擊的主要目標,朝鮮則是順帶的目標。
於是,天啟七年初,後金首領皇太極一面派遣方金納為首的九人代表團,前往寧遠與當時的遼東巡撫袁崇煥議和,以疑‘惑’明朝方面。一面派鑲藍旗旗主阿敏、鑲白旗旗主阿濟格、鑲紅旗旗主嶽託,貝勒濟爾哈朗、杜度、碩託,總兵李永芳等人率大軍攻打東江鎮,以解除心腹之患。對於後金的出兵人數,袁崇煥說有十萬:“聞奴兵十萬掠鮮、十萬居守。”
‘棒’子認為‘毛’文龍必敗,為自保倒向後金,開始打起了小算盤。向後金大軍提供朝鮮服裝“引賊俱換麗帽麗服”冒充朝鮮軍圍攻鐵山。鐵山都司‘毛’有俊等率千餘名守軍與後金大軍血戰,戰至最後一卒,無人肯降,‘毛’有俊拔刀自刎,壯烈殉國。
隨後,後金鐵騎乘冬季冰堅,進攻與鐵山僅三里之隔的雲從島。‘毛’文龍率部英勇反擊,派部將‘毛’有見、尤景和等逆襲後金軍。雙方在冰面上展開‘激’烈戰鬥。東江健兒面對武器、裝備和人數都佔優勢的後金軍,毫無懼‘色’,浴血奮戰,雙方互有殺傷,後金軍強攻多日,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後金主帥阿敏見部隊傷亡太大,佔不到半點便宜,遂遷怒於朝鮮人,轉而進攻朝鮮義州和安州,攻破城池,大開殺戒。得手後,又率大軍移向朝鮮首都王京,準備滅掉朝鮮稱王,朝鮮國王李倧一面倉皇出逃,一面遣使嚮明朝和‘毛’文龍請罪,說導敵不是自己的主意,而是臣子所為,請求援救。
當時天啟皇帝認為朝鮮雖然作死協助後金,但現在不應該計較屬國的過錯,才是天朝氣量。於是下詔給‘毛’文龍,要求‘毛’文龍不計前嫌,出兵援朝。他說:“奴兵東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