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當趙率教拿到傳上來的報告時,驚異地發現願意修房子種田的居然有一萬人,甚至還有報了其它組的人要求改成到修房種田這一組來,趙率教大驚之下交過中軍官來問是怎麼回事。中軍官解釋說:“趙將軍,這些人都想早點回家,認為學到修房種地等技能回家後用得上。他們好像知道了會有人來教他們怎麼種植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迫切想學些使用的技能也是可以理解的。”
趙率教說:“胡鬧,他們現在還是軍人還沒有退役,怎麼能夠打這些小算盤?我們教他們不是僅僅要讓他們過上安定的好日子,而是要搞出個模式出來方便推廣。假如以後培訓出來的都是些只會種地的農民,我們又何必花那麼大的勁?如果我們都跟他們是一個心思,我們就可以在寧遠或者京裡上林苑待著種一輩子的地什麼也不用幹了。”
中軍官低聲說道:“將軍,卑職有個建議你看怎麼樣?”
趙率教看了他一眼問:“你有什麼好辦法?”
中軍官說:“我們可以適當地宣傳一下,就說培訓完以後所有人都會進大鐵公司,不過在大鐵公司裡種田的人是最不受重視的,那些修路修橋修得好的人掙錢多不說還清閒不累,讓他們再想一天考慮清楚,如此一來他們肯定會改變想法的。”
趙率教問:“那偵察巡邏協調關係那一組又怎麼辦?我們是軍人還是要訓練軍事能力的,假如前方沒兵了我們也得頂上,到時候讓人拿著鋤頭和鏟子上去跟敵人拼命?”
中軍官說:“這也好辦,就說巡邏偵察協調關係的人需要有勇氣的人,相信會有人願意在一萬多人面前顯示自己的勇氣。如果這樣還不夠就可以悄悄地放些風出去,說以後選拔軍官都會考慮敢於去前方巡邏偵察的人,就算不愛面子愛當官的人總是很多的。”
趙率教笑著說:“看不出來你還很有頭腦嘛,那就派人悄悄地去說吧,不過這也不是什麼不可信的傳言,誰對大家的安全盡心盡力,這樣的人才我是不會埋沒的。”
大約花了四天多,貴陽和遵義的新軍都安排下去了,不過中途也有一些磕絆一直到二月底才算走上正軌。其中雙方的巡邏安排有重複成了最大的爭論點,貴陽的軍隊西出到安順沿線是主要防守地區,而北上到遵義也不容忽視,其中設定了很多點派出很多部隊在巡邏。但是屬於貴陽的巡邏部隊出發後發現遵義到貴州也有明軍在沿路巡邏,大家就想偷懶於是向上建議說各自負責一攤,擺得上桌面的說法是怕產生誤會誤傷友軍。
張靜安當然知道是怎麼回事,他對趙率教的小心謹慎也認為有點太過,不過他沒有同意部下說的各自巡邏一半的說法,他知道趙率教肯定也不會同意。經過兩人的書信商議,二月底終於決定雙方在巡邏一事上成立聯合指揮部,貴陽到遵義每隔二十里建座堅固的哨所,雙方都派人馬進駐駐守。遵義軍負責沿河巡邏並提供後勤協助,貴陽軍對岔口負責深入巡查,大家互相支援密切配合。
250 全面鋪開
原來圍堵在叛軍四周的五省軍隊約有二十萬,加上又增加來的七萬人就更多了,不過大家都知道在茫茫大山裡這二十多萬人的作用有限,很多事都不是人多就能做得好的。首先進山後自身的吃喝就難以保證,假如再遇到補給困難敵人騷擾等情況,像原巡撫王三善那樣兵敗被殺的事難保不會再發生,所以大家冷靜一陣後明白步步為營的圍逼才是最好的方案。
先生活後生產,趙率教首先把三分之一的人拉去修建房屋和村莊,從長期規劃上著眼選址,以先考慮安全再考慮方便的原則來修建,他讓這些人在從貴陽到遵義的四百餘里的路上修了二十餘座兵站。原則上是每二十里修一座,但是在水淺和水勢平緩的渡口還有可能有敵人出沒的山口都另外多修了些。這些兵站都修得異常結實,裡面存有充足的糧食和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