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複雜程度其實還在後世之上,不僅要掌握進退、左右、縱橫、分合、起、坐、跪、伏等基本動作,還要明旗號、知金鼓。

絕不是簡單的聞鼓而進,聞金而退。

旗號和金鼓代表的意思很多。

掌握了這些,才剛剛合格而已,接下來是操練的練,《六韜》中記載的武車士,四十歲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跑起來能追上飛奔的馬,能跳上急速行駛的戰車,還要能夠拉滿八石弩……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比後世特種兵的要求還高。

所以訓練一支精銳絕不簡單,很多勢力和王朝精銳打光了之後,十幾年都喘不過氣來,然後就是亡國的命運。

練,不需要李躍操心,穿著盔甲山上山下來幾圈,射幾隻野兔,素質就山來了。

即便號稱精銳的高力禁衛,也載在黑雲山崎嶇的山路上。

難的是陣型的操練。

就拿後世來說,高中生、大學生的素質高吧?在軍訓時依舊洋相百出。

左右都分不清楚……

這東西沒辦法,只能靠日復一日的訓練,讓士卒們形成條件反射。

李躍弄了二十三面兩丈高的小旗,一面三丈高的牙旗。

牙旗動,則全軍動,牙旗向左,全軍向左,向右,全軍向右,向前揮動兩下,則衝擊敵陣,揮動一下,原地結陣,準備迎接敵人的衝擊。

不僅能指揮陣列,還能指揮兵種。

弓箭手、長矛手、騎兵等等,都能透過牙旗旁邊的小旗號令。

其複雜程度讓李躍大開眼界。

其實想想也是,幾萬人、幾十萬人的喧囂戰場,靠嗓門根本喊不過來,傳令兵也來不及。

當然,現在黑雲山戰兵加上斥候一共也才兩千餘人。

用不到這麼複雜的東西。

軍中也沒有騎兵,所以李躍將其大大簡化,也不求所有人短期內學會,但軍官們一定要快速掌握。

軍官都是李躍提拔起來的,對他的話奉若綸音。

晚上李躍讀著兵法,外面軍官們也在背誦各種條令和旗語,互相提醒。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黑雲山上下一心,讓所有人都積極上進起來。

軍官們學會了,事情就輕鬆多了,由他們糾正士卒。

沒幾天功夫,軍營裡有了幾分肅殺之氣。

“刺!”兩千多支長矛刺出,殺氣騰騰。

彷彿仇人就在眼前。

仇恨,在這時代也不完全是壞事,至少能快速凝結人心。

就連儒家也有“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的論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