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吃飯問題有所緩解,穿暖問題日益突出起來。

李躍然其言,“那就先在夏州試種之,然後推行全國。”

棉花需要充足的陽光才長的好。

新設定的夏州正合適,那裡人煙稀少,也沒開墾大量屯田,正好種棉花。

李躍特意派人去隴右詢問周牽的意見。

誰料周牽並不贊同現在就推廣,說是已經選了一批優良棉種,今年秋天就能看到成果,讓李躍再等等。

周牽無論是為人還是處事,都無可挑剔。

他說今年秋天有更好的棉花,就肯定有,絕對有,否則不會開這個口。

李躍欣然接受他的建議,暫時等等,讓天工院加大新式紡機的研製,順便把衣服稍微弄美觀一些。

等待之中,一轉眼就到了夏天,整個南方,江寧廣交在李儉的攻勢下,全部收復,還順手掃平了南方諸夷,將二十多萬人口遷到淮南和荊州。

淮南和荊州也成為大熔爐,諸族在此地互相監督,也互相融合,任何一族也不能一家獨大。

李儉還上表朝廷,請求封賞有功將士。

桓伊、鄧遐、劉牢之、諸葛侃、謝玄、桓石虔等全都在列,還有大量中下級軍官。

這些人得到封賞,以後天然就是太子的舊部。

不過這麼大的事,兵部不敢擅自決定,交給王猛,王猛又遞交李躍。

“太子長大了,朕以後可以放心了。”李躍長舒一口氣。

有這些班底在,別說其他人想動太子,就是李躍起了換太子的心思,也需要仔細掂量掂量。

“殿下手中皆為江東降軍,不如裁其老弱,選其精銳,整編為南軍,調回洛中,黑雲軍改為北軍,至於封賞,太子可以提名請奏,但仍需陛下親自接見封賞諸將!”王猛拱手道。

這是效仿漢代的南北軍制度。

降軍成分複雜,既有能征善戰的北府軍、荊州軍,也有各州郡的雜軍、義從、部曲等等。

整編勢在必行。

李躍也聽出王猛的另外一層意思,將南軍調回洛陽附近,也成了天子親軍,容易控制,以免流落在外,只知太子而不知大梁皇帝。

時間一久,問題也就多了。

太子可以有故舊,但不能有一支近十萬的大軍捏在手上,否則皇權就受到了威脅。

皇帝就應該唯我獨尊,此為大梁穩定之基礎。

“景略之策,老成謀國也!”李躍心中一陣感動。

雖說王猛是李儉的岳父,但終究還是站在自己這一邊,為自己著想,也是為大梁社稷著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