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納貢。
雙方為此唇槍舌劍,爭得不亦樂乎,在最後達成了妥協,長安登基後成婚。但是,不用封賈珉為北海王,北海也不是大德的屬國,至於稱臣納貢,更是免了。
婚事的事情敲定之後,馮紫英的第一旅也從南方返回。此前,陳也俊的第二旅已經到了帝都,至此,北海方面的全部兵馬,在帝都會師。
馮紫英回來,賈珉就當起了甩手掌櫃。把一應事務全都交給馮紫英主持,陳也俊和衛若蘭協助,由他們出頭去跟大德朝廷方面交涉。
朝廷方面提出,賈府可以返回帝都,此前削去的榮國公和寧國公封號,予以恢復。
馮紫英、陳也俊和衛若蘭三家,可以填補此前被削去牛繼宗家的鎮國公,候孝廉家的侯國公和石光珠家的繕國公封號,但是都被一一謝絕。
因為擁立長安有功,柳芳、陳瑞文、馬尚德三家,恢復了國公稱號,三人世襲國公。
名分雖然是恢復了,但是這三家此前已經被滿門抄斬,現在只剩下了這三個人,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力量了。
關於南溫都拉和北溫都拉的問題,算是交涉最為順利的。
溫都拉方面提出,朝廷為他們此次出兵的軍費買單,對於陣亡士兵進行撫卹。朝廷暫時不在溫都拉草原設立府縣,如果將來要設立,必須他們自己同意。
溫都拉不向朝廷上交賦稅,以前的賦稅一律不再追繳。
朝庭取消對於溫都拉各種物質的禁運和配額限制,開放商路,自由通商等。
朝廷方面提出,將在二十年以後,在溫都拉設立府縣,為了體現溫都拉屬於大德的事實,每年南、北溫都拉各自向朝廷上交兩千兩銀子稅賦。
這個兩千兩的數目,對於溫都拉來說,實在微不足道,不過是象徵性的。
席麥瑞和特米爾他們覺得朝廷也有誠意,就爽快地答應了。
溫都拉人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留下席麥瑞和特米爾分別代表北溫都拉和南溫都拉參加長安的登基典禮,其餘的人就開始撤兵。
撤兵路線跟來的時候一樣,先到天津衛,然後從水路撤回。
撤兵時,賈珉、長安、北海方面以及朝廷方面的幾乎所有頭面人物,全都來送行,長安又賞賜了禮物,給足了溫都拉人面子。
按照欽天監選定的吉日,長安的登基典禮於六月二十六舉行。
北海方面,朝廷方面,邀請來的各界代表,高麗、琉球、爪哇、交趾、暹羅等屬國的使節,莫古、沙陀、特蕃等邊疆部落的代表等一併參加。
國號恢復為大德,年號定為長安,今年紀元為長安元年。
然後就是祭天祭祖,昭告天下,封官進爵等一系列程式。
北靜王、魯大學士、季大學士、褚元吉四人,為軍機處大學士。
一共四人,比以前少了兩人。
楊奎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掌管都察院。
修同貴為順天府尹,算是官復原職。
周彤為錦衣軍統領兼九門提督。
左林良為內務府大臣,何佳林為直隸總督,駱杏山為奉天府尹。
趙大海為寧古塔將軍,徐明濤為卜奎參將兼領通遠堡軍政事務。馮奎為山海關參將,統領山海關周邊軍務。
前刑部侍郎姜明前任刑部尚書,柳芳、陳瑞文和馬尚德等,也各有任用。
因為知道馬青山跟賈珉的關係最好,長安本來打算叫他去金陵,任應天府府尹,但是馬青山不願意去南方,願意回西北,於是叫他自己挑了陝西按察使的職位。
按照馬青山的功勞,他本來是可以得到比這個位置更高的職位的,但是他自己不願意幹別的,長安也就遂了他的心願。
趁著各方的人都在帝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