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前行,總算渭南鎮的輪廓在視線中漸漸消失,在官道旁挑了條鄉間小道,袁風秋默然前行。 再走了段時間,前方村子的樣子已經清晰可見,路旁也能見到勞作的莊稼漢子,看到袁風秋,都是笑著喊到劉先生。袁風秋點頭致意,繼續前行。 走了一會兒,便已經到了村頭,幾個在追逐玩耍的半大孩子看到袁風秋,立刻站定,畢恭畢敬的喊道:“劉先生。” 更有年紀不小的孩子,主動去接下苑風秋的行囊,跟在袁風秋的身後,幾個孩子也是乖巧的跟在身後,不一言。袁風秋笑了笑,開始低聲講些神仙志怪故事,因為聲音不大,後面的孩子都要仔細聆聽才能聽的清楚。也就是隻有這個時候,一天到晚彷彿精力過剩的孩子們才會安靜片刻。 從村頭到村裡那間不大的茅屋本就距離不長,三兩個小故事講完,差不多也到了茅屋前。 接過行囊,微笑著和孩子們揮手作別,孩子們也乖巧的和袁風秋作別。 袁風秋走到茅屋前,將行囊遞給屋內走出的那個老婦人,輕輕靠在屋前的那把竹椅上。老婦人放好行囊之後出屋,輕輕說道:“家裡米不多了,什麼時候去買些?” 袁風秋笑著說道:“用不著了。” 老婦人有些疑惑,倒是沒有說話,只是看著這個已經一起走過二十年春秋的男人。 袁風秋開口說道:“收拾下,我要走了。” 老婦人眼眶裡有淚水,只是強忍著,她早知道面前的這個男人不是一般人,只是這二十年都過去了,身前的男人都一如既往的每日歸來,她也不去想他的來歷,只是現在忽然說要離開,她只覺得悲從心來,動了動嘴唇,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她只是個普普通通的村婦,這輩子沒讀過書,也不知道什麼大道理。更不知道該怎麼講道理。 老婦人顫聲說道:“你走了,以後村裡過年的對聯找誰寫去,村長的小孫子出生的名字誰取,家裡的米誰去買?” 袁風秋擺擺手“管不了這麼多了。” 老婦人閉眼,心如死灰。 袁風秋笑道:“我也沒說要丟下你。” (本章完)
第168章 讀書人和另一個讀書人(二)
(我要好好寫書了,我還指望掙點錢呢,剛看見哥幾個說又斷更了,又??!!!) 據陵安朝試已不足一月光景,數以千計的外地學子已經盡赴陵安,離陵安遠一些的,早在數日前啟程,要去參加這一年一度的朝試。 大楚雖說疆域遼闊,但因為自立國以來,便不留餘力的對王朝境內官道驛路的修繕,而這樣做的好處便是時至今日,王朝任何一處地方,到陵安的時間至多也就是一月光景了。 大楚對待赴京趕考計程車子一向寬待,離陵安朝試還有約摸一月光景,但足以讓陵安的禮部衙門費了心力,按楚律規定,任何得到資格入陵安參加朝試計程車子,在禮部衙門都可以領到二十兩白銀,以應付在陵安的開銷。若不願領這銀子計程車子,便直接由禮部衙門負責這些天在陵安的吃住。 士子不少,禮部衙門倒也不是手忙腳亂,畢竟年年都會舉行朝試,也都不是第一次做這種事了。 不過在此期間,陵安就朝試這一事,生了件不常見的事,雖說不大,但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卻是夠了。 歷年朝試,雖說不限制考生年齡,但也沒出現過有過而立之年的考生參加的情況,而今年不同,到禮部衙門報道的考生,有一個,年齡甚至過了四十。 這樣足以讓人驚奇的事情,在大楚開朝試以來,這是頭一樁。 而此刻,這個叫趙李青的大齡考生,正漫無目的在陵安街頭閒逛。前些日子他下山之後,一路上不停歇,和自家媳婦總算走到了陵安。 想起自己那個媳婦,趙李青無奈搖頭。這一路上,只要是趙李青看向其他女子,這一向度量不大的媳婦便直接動手,不過到後來現這樣下去不是方法,再等趙李青看向其他女子的時候,她便瞬間溼了眼眶,那泫然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