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所以玄黃才得出最後的一句話,天地無私!天地之無私在何處?正在於天地不閉不藏!何為天地不閉不藏?即在天地將其道亦賦予人身,賦予萬物而不吝,此所謂不閉不藏。執行於萬物,令人可觀之、可悟之,是所謂不閉。觀之在身,證之即得,得之在修,是所謂不藏。

天地之間,也有昭然明證。可證天地無私。天道創生,使萬物出,故知其無私也。地道承載,使萬物形。故知其無私也。更有日月高懸,日月無私照,故知其無私也。

換言之,天地行與萬物之中,開啟了一切,令萬物自擇。如果從修行人而言。那就是天地開啟,命運現前,隨其行而定其命,此為修行之中知命境成就的凝命之道。當一身之命凝成,天地之道運轉其身,即是萬化在我的境界!舉例而言,如人間之人,總覺命運千幻,不知所從。身心擺盪,不知所止,如在洪流,如處颶風。其實不知身現萬物之際,正是天地開啟之時,天地已將一切帶至眾人面前,只看人自己如何取捨、如何行止,最終走出自己的命運!

而將玄黃這番話對照妖物而言,那就是成了這樣的意思。蚩尤不是一味強調天地有私嗎?妖物也是天地所生,雖然不入解脫境界,但倘若天地不生妖物呢?那妖物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如果說妖物覺得天地有私心,爭對妖物,那隻要不生妖物,不就行了嗎?當然按照蚩尤的認為,天地需要生滅來實現天地的長生,那又何必讓妖物成為妖物,允其開啟靈明覺悟,使其知有生、有我呢?何不令妖物如草木一樣生滅腐朽而不發一言,豈不更為簡單嗎?

除此之外,玄黃話中也提出了一個和蚩尤截然不同的觀點,是關於天地為什麼要生人的。以蚩尤所見,人便是天地之意志,是來針對他這樣的反叛妖物,或者說是來成就人妖的相殺,以維繫天地之間生滅之數的平衡的。但玄黃卻認為恰恰相反,天地生人,正是來彌補造化不足、天地之缺憾,使萬物生靈從人而知有修行,知有解脫,能依天地之道而存,不取於物而自足,不必相爭相殺!

玄黃這一句話說出,所表達的含義遠遠更為豐富,但是也不能說這就是玄黃要表達的意思。一切只能是隨各自心領而神會,能夠理解多少,便是多少,以上便是陸正聽見這一句話所領悟到的。同時他也豁然開朗,領悟到這是玄黃施展的一種玄妙的神通法術,能夠觸動聽聞者的元神,令其自生感悟。

陸正不過是知命境,對於心中湧現的種種領悟,獲益良多之餘,當然一時還不能完全領會。其中他也不由地生出一個困惑,如果按照玄黃所言,天地生人以補造化,使生靈萬物知有修行,但分明妖物精靈之屬,不入修行,不得解脫啊?就算知道了人能修行,又有什麼用呢?不是反而更激其心,動其狂嗎?又如何達到使萬物相安呢?難道是玄黃所言之修行,有別的含義?

陸正想到此,那邊蚩尤顯然也是想到了同一個問題,但是蚩尤所介意的和陸正並不是一回事。只聽蚩尤鄙夷道:“玄黃,你的意思是,妖物需要修行人來救贖嗎?”繼而圓睜怒目,口中已成怒然之喝,道:“妖物何需救贖!人又有什麼資格能來救贖妖物?就憑這句話,你今日必死於本座手中!”

玄黃凜然不懼,抗辯道:“晚輩早說了,並不在乎生死,前輩也不必總是以死威脅。其實以生死而言,前輩困拘生死兩難之中,只怕內心深處也曾生出過對於真正死去的期待吧!天地之間,最無資格以死相脅的,只怕就是混沌之妖了。因為你們至始至終都不曾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死。”

無極大陣之中忽然閃爍幾道火光,竟是蚩尤眼中閃爍的殺機。

玄黃忽地大笑一聲,笑聲之中夾帶三分突然顯露的狂傲之氣,只聽他道:“事已至此,前輩若真有膽量,就該應下晚輩剛才的提議,在這無極大陣之中,與晚輩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