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德報怨,侵略者應當指導侵略的下場,那就是被侵略方的反擊。
沙俄如是,日本亦如是!
第四十八回
不論,休息休息。
第四十九回
馮錫範終於死去了,他犯在了韋小寶手中,作為陳近南先生死亡的直接責任人,我們已經想見他的結局。
歷史上的馮錫範是奸臣,但是確實是有手段的權臣。在臺灣鄭氏王朝的後期,他和董氏外戚相勾結,上演了一出歷史上數見不鮮的廢長立幼的醜劇,從而加速了鄭氏王朝的垮臺,為清王朝順利回收臺灣立了頭功。
跳來跳去的馮錫範在鹿鼎記中是一個強悍的人,強悍到連韋小寶都畏懼三份,這樣的人是很有實力的。馮錫範每次出場都是強項的,和楊溢之周旋營救鄭克爽強悍,陰謀對付陳近南居然搞得天地會青木堂全軍覆沒,在從雲南追殺韋小寶和胡刀王水上一戰盡顯威風,和陳近南共同對付施琅也是分毫不讓,這些鏡頭很難讓我們辨認馮錫範居然是以反派出現,他完全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韋小寶對他也是極是畏懼,韋小寶誰都怕,但是都是不同的;對康熙,是友情所致;對假太后,是權勢所致;對陳近南,是親情所致;只有馮錫範,是來自於徹頭徹尾的力量壓制。可見馮錫範地卻是一個強者。
但偏偏是大白臉奸臣,馮錫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些大大的奸臣有可能是表面的英雄。如果馮錫範不是導致臺灣鄭氏王朝覆滅,而是勇扶幼主,甚至為臺灣做出巨大貢獻的話,那麼他的這些汙點可不可以洗刷;然而,這只是我的想法,對於絕對權力的握有者,他又將走向何方,除了守護權力,他別無選擇。這是一個矛盾,一個人初始的心情都是為國為民為天下的,但是一旦融入王朝的權力圈中,就什麼都不是了,就如王安石。
幼稚一次,馮錫範為什麼和陳近南就不屬同一派系呢?
餘論是雖然康熙知道韋小寶的胡鬧,但畢竟饒過了正主韋小寶,附主茅十八,預設了馮錫範的死去,反過來看,什麼嘛,康熙才是最大的贏家,不動聲色,再次剪除了臺灣的羽翼,儘管他已然沒有威脅,只剩下毫無謀略又無金錢的鄭克爽,嗚呼哀哉,臺灣鄭氏! 。 想看書來
第五十回
這一回韋小寶詐死。詐死之後迅速遠離中原,來到雲南大理,開始隱姓埋名的生活,功德可謂圓滿。
韋小寶的確是許多人羨慕的物件,碰到了好老闆,好師傅,好朋友還有七個好老婆,但是我最佩服的是他能夠全身而退。
歷史上掌握秘密太多的人,往往沒有好結局,而韋小寶掌握了康熙太多太多的秘密,卻仍然能夠攜妻奉母,頤養天年於大理,這豈能不讓人佩服。 為什麼韋小寶能夠全身而退?還是和君主的個性有關。
我一直認為功臣很難當,但是做趙匡胤的功臣和朱元璋的功臣是兩碼事,做劉邦和李世民的功臣又是兩碼事。如果君主個人素質比較寬容的話,其實功臣還是大有可為的。劉邦和朱元璋得到江山的方式太辛苦,對權力過分敏感,他們屠戮功臣,就是權力的弦繃得太緊。
韋小寶幸運的是碰到了寬容的君主康熙,從康熙對待曹寅的態度來看,康熙對發小是十分有感情的,除了讓他出任要職,還在生活上工作上給予多方面的照顧,病逝後哭個稀里嘩啦,悲痛無比。
他們維繫紐帶的除了君臣,還有就是這份難得的感情;感情是複雜的聯合體,讓康熙對韋小寶縱容,讓他即使縱身也沒有想過要韋小寶的性命。韋小寶畢竟還是走了,康熙又開始了常自抑鬱的思念中。
其實,康熙無法找尋到韋小寶是有深層次含義的,那就是少年的康熙已經找尋不回來了;畢竟韋小寶代表了康熙美好的童年;但對於帝王康熙而言,童年已然沒有了,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