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然在短短時間內迅速崩潰;其二要有充足的糧草武器,但奚族本身儲備有限,之前與契丹人打了兩個月耗費太多,撤退時又丟棄了一大批輜重,如果奚王府再失陷,而冬天又到了,只有消耗沒有產出,那僅靠東南貧瘠之地根本供養不起數萬大軍,更不要說支撐曠日持久的戰爭了;其三契丹人不能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如果契丹人目光短淺,不顧大局,為了報復而對奚族展開攻擊,與中土人形成夾擊之勢,那奚族的堅守就愈發困難了。
在外求援先不要說付出多大代價,從突厥之前的一系列舉動來看,突厥人居心叵測,別有圖謀。
突厥人明明知道中土人要攻打安州了,卻讓那支所謂的“中土叛軍”突破了他們的阻擊,順利殺進平地松林,給了奚族致命一擊,導致安州局勢全面失控,接著他們也沒有展開追殺,也沒有積極救援奚族,而是按兵不動,冷眼旁觀,任由那支“中土叛軍”攻陷了松山要隘,攻陷了鬼方,這顯然是置奚族於死地,是要奚族與中土人鷸蚌相爭,打個兩敗俱傷,或者乾脆犧牲整個奚族來消耗中土人,繼而給突厥人漁翁得利。
突厥人到底圖謀什麼?從目前南北局勢來看,南北大戰越來越近,但南強北弱是不爭的事實,即便中土人在遠征高句麗的戰場上連番失利,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中土統一後的國力太強盛了,高句麗戰場上的失利實際上對中土傷害有限,最多也就是受點傷流點血,休養一陣子也就恢復了,所以未來南北大戰肯定是中土人主動進攻,越過長城深入大漠,步步緊逼,而突厥人肯定是被動防守,步步後退,因此對突厥人來說,為了在這場戰爭中贏得一個最好的結果,當務之急是需要更多的戰爭準備時間,是竭盡所能遏制和削弱中土的力量,是想方設法延緩戰爭爆發。而若想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第二個“高句麗戰場”,就需要一個能夠繼續牽制和消耗中土人的“戰爭泥潭”,恰好這時中土人向安州發動了攻擊,於是東北和東胡諸種立即就成為突厥人的“棋子”。
如果這一分析是正確的,指望突厥人傾盡全力救援奚族,就是一廂情願,就是奢望了。
接下來安州形勢如何發展?樂觀一點,突厥人展開救援,磧東南牙旗的叱吉設阿史那咄捺突破平地松林,開始攻打鬼方,而弱洛水的步利設阿史那咄爾說服霫族和契丹人聯手,開始攻打松山要隘,同時給堅守東南一隅的阿會正和奚族軍隊以有限的物資支援,保證阿會正和奚族軍隊還能生存下去。然後交戰雙方進入對峙僵持階段,突厥人聯手東胡諸種與中土人反覆廝殺,東北就此成為戰爭泥潭,最後東胡諸種成為突厥和中土兩大強者爭霸天下的犧牲品。
如果悲觀一些,突厥人為防止激怒中土人提前引爆南北戰爭,表面上勢弱,忍氣吞聲,暗地裡則支援東胡諸種聯合反擊中土,利用東胡諸種把中土人拖在東北戰場上,繼而達到遏制和削弱中土之目的,那麼可以預見,奚族就算還能存活,但阿會正和阿會氏聯盟必將成為歷史,而奚族諸部只能以投降中土來苟延殘喘。
雖然結論很不樂觀,但阿會正和李屹等親信只能以最大的努力去爭取最好的結果,於是最後議定,立即派出使者去契丹議和,去弱洛水北岸向霫族求援,向東胡諸種名義上的最高軍事長官步利設阿史那咄爾求援,畢竟雙方有盟約,奚族是突厥藩屬,是突厥的有力別部,遵從突厥的號令為他們衝鋒陷陣,而突厥則有保護他們的責任和義務,如果突厥人對奚族的危機置若罔聞,不予求援,背信棄義,則東胡諸種感同身受,必然離心離德,這肯定不符合突厥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