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黨領袖,可也知道三面開戰的危險性實在太大,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出面表述自己的意見。他是兵部尚書。這時候必須得有一個明確意見,不能模稜兩可。

“皇上,何恩、宋世臣等告變。很可能是播州內部派系之爭,遂而讒構中傷,楊應龍並無反跡,不可貿然興兵,尤其是現在西北、東北連連用兵,西南實不宜再興刀兵,當駁回何恩等人奏章,對楊應龍善加安撫!”

萬曆皇帝早已經不上朝了,不過不上朝不代表不處理國事。雖然一些筆桿子在手的齷齪文人因為他不肯主持早朝儀式,把他黑化的似乎成了一個只顧著躲在深宮生孩子玩的昏君。

不過,想當年正德皇帝率領大軍和蒙古小王子一場惡戰,戰況激烈時,重重拱衛之下的正德皇帝竟然因為敵軍殺至面前,不得不拔刀親自上陣,並手刃敵酋一員,此一戰後足足三十多年,蒙古未敢再挑釁大明邊境。

如此赫赫軍功,在那些殺千刀的文人筆下,卻寫成了皇帝率數十萬大軍與敵對峙,陣斬一人,遂返!這陣斬一人,並不說是皇帝殺的。如果點明瞭是皇帝陣斬敵將一員,那戰況該激烈到什麼程度?這場仗究竟死了多少人,殺了多少敵人,戰績到底如何?那就不得不說個明白了。

他們不喜歡皇帝玩御駕親征,又阻止不了,就用這種春秋筆法噁心正德,這麼虛晃一筆,看起來就像是正德荒誕不經,率領數十萬大軍跑到邊關,結果不過如此。

到了萬曆這裡,文人們還是一般的流氓手段,萬曆在深宮裡,對此未必知道。就算知道以他的身份也不會在意。即便在意,他還真奈何不了這些文人,槍桿子在他手裡,筆桿子在文人手裡,而這些文人都是不怕槍桿子的。

眾大臣紛紛上前,幾乎千篇一律,都是認為此時不宜再對西南用兵,當以安撫為上策。旁邊卻有一個執筆庭錄的年輕翰林一臉的若有所思,時不時欲言又止。

這翰林叫葉向高。他出生時正逢倭寇之禍,葉母逃到孃家,孃家人迷信,認為血光不吉利,把她轟出去,葉母在路邊茅坑裡生下葉向高,因此葉向高小名就叫廁仔。就像南朝的范曄也是廁所裡生的,小名就叫磚兒。

範母在家廁,葉母在路廁,各自生了一個兒子,卻都是出類拔萃的好兒子。童年的苦難使葉向高刻苦讀書,14歲中秀才,21歲中舉人,25歲中進士。此時已被授職庶吉士,提升為編修。

庶吉士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為皇帝講解經籍,是明內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所以在朝堂上,他們也有諫議之權,只不過畢竟年輕識淺,當著這麼多大佬,葉向高不敢輕易開口。

思量再三,葉向高終於鼓足勇氣,拱手道:“皇上,臣有一言,不知當不當講?”

朱翊鈞最開始只是悲哀於滿口仁義道德、心中卻各有算盤的文武大員在朝堂上互相推諉扯皮,把堂皇莊重的廟堂之地當成了他們博奕廝殺的名利場,再加上好不容易有了個令他心動的女人,卻因為顧忌重重、約束多多,被葉小天這樣一個臣子輕易擊敗,有些心灰意冷,這才負氣不再上朝,託口身體不適。

每每有大臣勸諫。朱翊鈞一概以“頭昏眼花、心促氣短、不良於行”等理由搪塞,反正朝會早就成了“面子工程”,除了一些禮儀性的事務,根本不會有什麼朝廷大事是在所有五品以上官員雲集的朝會上商議,影響不到他朱明天下的根本。

可是不知是心理作用還是隨著他用同樣的病假理由對大臣們解釋,形成了一種類似於催眠暗示的效果,又或者僅僅是碰巧了,他的身子骨兒真的開始不好起來。

此時大臣們的群議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時辰,萬曆坐在那兒,只覺腰眼沉重。胸口憋悶,很不舒服。聽葉向高一說,朱翊鈞有些不耐煩地道:“講!”

這是內廷小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