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二章 遷(第2/2頁)
章節報錯
回來就難了。
順著渭水向東,一座座城池拔地而起,一座座村莊點綴其間。
官道上車馬來來往往,渭水中帆船忙忙碌碌。
人口的增長顯而易見。
中原的穩定,對漠北、高原、西域也有巨大吸引力。
大秦算是歷代王朝中最開放的,羌胡、匈奴、鮮卑,只要願意穿上漢服,說漢言,熬上幾年,就能一步一步從待歸成為治民,獲得籍貫。
最讓楊崢欣慰的是活力。
關中成為連線中原、漠北、高原、西域的中間地,各個國家各個族群的文化在此交融、碰撞,為華夏文明注入新的動力。
士人的眼界變得開闊起來。
大興城中常有辯法大會,西域學者、僧人,與中原的儒生、士人展開激烈辯論,吸引大量百姓駐足觀望,朝廷也會派書吏記載。
佛門、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等百花齊放,又互相影響。
魏晉時代,其實正是一個文化大爆發的時代,因晉朝的建立,儒家陷入道德危機,反而導致其他學術繁榮昌盛起來。
道家在漢末就初見崢嶸,佛門從兩漢時代,便一直向中原進發。
醫術、機械、煉丹也取得長足發展。
不過這時代的道家比較生猛,從張角的太平道,到一百多年後孫恩、盧遁的天師道,都不是修生養性的主兒,動不動是要掀桌子造反的。
楊崢對百姓無為而治,對他們可不是。
僧人和道人都採取度牒制,外松內嚴,鼓勵他們向高原、漠北、遼東等地傳教。
與魯芝等幾個心腹大臣巡視了一圈,楊崢對關中的治理還算滿意,沿途沒見到有乞丐流民,百姓雖然穿著粗布麻衫,但也算有個遮體之物。
治國還是實事求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好,不能想當然,也不能好大喜功。
經歷了近百年的戰亂,關中能恢復成這個樣子已經很不錯了。
其他地區還沒恢復到這個程度。
吃不上飯的,穿不上上衣的遍地都是。
“兩年之內,讓百姓能吃飽,三年之內,百姓能穿暖,五年之內,大秦百姓能吃上肉!”楊崢沒那麼多大的理想,只著眼於衣食住行。
吃飽穿暖後,才有勁兒生娃不是?
人吃上肉才有力氣。
魯芝笑道:“陛下的大願可不容易實現。”
“既然前人可以實現,朕也可以實現。”
反正目標提出來了,怎麼實現就是三省六部的事了,楊崢負責畫大餅,三省六部負責實施。
人閒著會變懶,朝廷機構太閒了就會腐化。
平民百姓可以躺平,國家絕不可躺平,逆水行舟,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