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備戰(第2/2頁)
章節報錯
,魏承漢制。
很多部門權力重疊,造成行政效率緩慢,例如度支尚書掌管全國的收入和支出,卻跟左民尚書、田曹尚書的權力有很多重疊之處。
吏部尚書跟五兵尚書又有很多職權重疊。
五兵是指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
但秦國只有中兵、府兵、義從。
地方州郡兵屬府兵。
該改的地方太多了。
以前摸著曹魏、司馬家過河,現在要走自己的道路了。
很可能魯芝一直在醞釀此事,今日才說出來。
“五兵尚書改為兵部,田曹尚書、左民尚書合為戶部,吏部、度支不變,增設工部。”魯芝浸淫官場幾十年,自然熟知各種弊病。
不過在這方面,楊崢更有發言權,“伯父所言甚妙,朕建議田曹、左民、度支合併為戶部,吏部、兵部、戶部、工部,再增設刑部、禮部!”
至於三省,早就有了,中書監就是中書省,尚書省沿襲漢代以來的尚書檯。
門下省名為侍中寺。
王允改宦官機制,革除十常侍之弊,增設侍中,以國中才俊充任之,隨侍皇帝左右。
魏晉本質上奉行的是侍中政治,皇帝左右侍從參與的謀議和諫諍國家大事。
侍中從漢代皇帝身邊的顧問轉為實權,直接影響國家的執行。
包括大將軍、大司馬其實都是圍繞在皇帝身邊的高階侍中而已。
皇帝信任誰,誰的職權就會無限放大。
本質上是人制,而非制度。
五曹的地位更為低下,職權各種重疊。
所以三省六部也是歷史的一個大潮流。
聽完楊崢的建議,魯芝眼神一亮,“陛下天授神機,臣不如也!”
“此制甚妙,各部各行其事,不再互相推諉、掣肘。”衛瓘讚許道。
三省六部差不多是古代官制的範本,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
秦國行均田制、府兵制,總要有配套的框架不是?
有了六部,大將軍、大司馬、丞相這個級別的重臣就可以取消了。
這時代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如何平衡皇權和臣權。
臣權太大,必然會壓制皇權。
但皇權太大,也不是什麼好事。
孫皓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最好的制度是互相影響,互相牽制,即便皇帝水平一般,國家也能良好的執行下去,而不是被權臣架空……
魏晉一直到南北朝,興起的權臣一波又一波,根源就是官制的缺陷。
直到隋文帝設立三省六部,華夏才趨於穩定。
楊崢本來想順手把三省也推出來,不過轉念一想,三省互相牽制互相掣肘,雖利於平衡,但不利於即將開始的統一大戰。
還是等天下一統,再考慮此事。
改建六部本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各部的交接、人員任用、適應等等,都需要時間。
楊崢還要看看六部適不適應秦國的水土。
隨便一個小細節出現問題,就是全國性的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