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羅馬(第3/4頁)
章節報錯
,會下意識地擺出更加友好的姿態。
特蕾莎對自己身為“潤滑劑”的作用也心知肚明,所以她到時候會一邊對教皇陛下畢恭畢敬、體現出自己身為哈布斯堡家族成員的虔誠、一邊卻又不斷強調自己和丈夫完全站在一起,同進同退。
這對夫婦情投意合,而且互相之間毫無保留,進退一致,實屬難得,只是不知道親密無間的關係會不會在時間的考驗當中生出嫌隙呢?當面對命運那變幻莫測的障礙之後,他們又是否還會像今天這樣寧可無保留地為對方付出?
這個問題,恐怕就連萬神殿當中的諸神都無法解答了。
艾格隆和特蕾莎停下了竊竊私語,然後繼續欣賞著萬神殿。
在公元609年,已經遷都到了君士坦丁堡的“羅馬皇帝”,將萬神廟獻給了當時的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而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
因為,羅馬教會也對萬神殿進行了一些基督教改造,大廳四壁神龕供奉著天主教聖人,在廳中也有多座祭臺。
在正中祭臺之後,還有“十字架祭臺”和“聖母石像”祭臺,而後者下面則是一座石棺墳墓。
艾格隆和特蕾莎的視線停留在了一個雕塑上——這個雕塑是聖母瑪利亞手捧聖子。
這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巨匠拉斐爾的墓葬,拉斐爾生前畫的最多也是最愛的題材就是聖母的形象。
在拉斐爾的石棺上,還刻著那句著名的話:你活著,大自然黯然失色;你逝去,大自然悲慟欲絕——這是他的好友、大主教本博為他寫的銘文。
以這種規格的話來稱讚一位藝術家,堪稱是登峰造極了。
可見羅馬教會對這位藝術家的喜愛。
艾格隆和特蕾莎在萬神殿當中轉了一圈,欣賞著古典建築和基督教會那些的藝術作品,時間也在不斷地流逝。
雖然其中寂靜無聲,但是他們彷彿能夠感受到了其中無聲的悲鳴。
羅馬已經死了,羅馬的眾神們也都已經消亡,現在留在羅馬城的只是舊時代的殘軀,被一個他們曾經蔑視的宗教教會所繼承和改造。
正如萬神殿一樣,歷史本身也在不斷毀滅和重建、不斷融化又鑄造,政治與社會乃至政體本身也在不斷變遷,突然興盛又突然消亡。
但是無論時間毀滅了多少東西,人類還在那裡,人類對美、對光榮與輝煌、對那些精緻藝術的追求永遠不會熄滅。
正因為有這些,人類才得以擁有文明,人類的歷史才有價值可言。
艾格隆知道,他和他的妻子,乃至和他所有同時代的人,也會被時間所摧毀,但是他們也將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他願意用他的餘生,來實現他的父親在贈給他“羅馬王”這個光榮而又沉重的頭銜時,所寄予的期許。
畢竟,人活著總是需要意義的不是嗎?
時間慢慢流逝,他們的遊覽也到了尾聲,艾格隆呼吸著萬神殿當中略微潮溼悶絕的空氣,然後抱住了自己的妻子。
“特蕾莎,我們要留下比這個更宏偉的遺產,我也想讓後人讚頌你我之名……不然我們的努力還有什麼意義呢?”
“是呀,殿下,我也這麼想呢。”特蕾莎輕輕點了點頭。
“我知道我現在說這些有些可笑,甚至有點想入非非,但是我希望,終有一天,世界為我們為文明進步所做的一切而驚歎。”艾格隆略微嚴肅地說,“我們要舉辦萬國博覽會,然後以我們兩個人的名義全程主持它,我們讓我們的子民有機會誇耀他們在工業和文明上的成就,也讓他們有見識全世界最精美的那些成就,我們可以讓巴黎整個變換一個模樣,讓它也成為一座永恆之城……親愛的,我們一定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