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佛山九十九名預位僧之中,除去那幾個被苦行僧扔下佛山的不算,以他們二人的修行是最為精進的,也是所有預位僧之中最先突破知命境的兩人。

嗔心比苦行僧晚一個月突破知命境,當時已經突破知命境的苦行僧主動在他的修行洞外為他護法,也成了第一個恭喜他突破知命的人。而嗔心和尚開口第一句話,便是邀請苦行僧在離開佛山之後,一起同遊人間!

他們兩人平時所說的話,除了問候,便是指點修行,並沒有說過其他什麼。但是嗔心和尚說出這個提議之後,苦行僧想也不想就直接答應了,好像是早有默契一樣。說完之後,苦行僧便轉身離開了。嗔心和尚目送他的背影走出自己的修行洞,雙手合十禮讚!

陸正聽到這裡,忍不住問道:“大師,後來你們真的一起在人間遊歷了嗎?都去了哪些地方呢?”

嗔心和尚卻嘆了口氣,臉上難得露出一抹遺憾之色,微微搖了搖頭:“沒有,貧僧和八苦師兄至今都沒有兌現當初的約定。在貧僧知命之後,又繼續在佛山修行了兩年。正好趕上佛門五十年更迭之期,十山駐山、法座、戒師都需輪換,因此貧僧和八苦師兄都直接被指派到了嗔怒山和歡喜山,擔任戒師和駐山。因此一別,二人便再也沒有見過,更不要說同遊人間了。”

陸正聽到此,不由惋惜道:“那可真是可惜了!現在大和尚又被罰禁在佛山,不知什麼時候才能離開,那你們的約定豈不是遙遙無期?”

嗔心和尚微微一笑道:“緣聚緣散,本來如此,即便是修行人也需要隨緣,萬事都不能強求。”

陸正卻道:“大師,修行之解脫,不正是諸緣不及嗎?為什麼還要萬事隨緣呢?”(未完待續。)

第四十七章 從無住立一切法

嗔心和尚道:“此中境界難言,更不要說貧僧如今只不過是知命的修為,又如何能知佛祖那般諸緣不及境界的妙趣呢?只不過佛祖所傳涅槃之道中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教誨,乃是我佛門弟子依奉遵循之道。依教而行,這一點乃是我佛門與道門依證而行所區別之處。”

陸正又問道:“依教而行?依證明而行?這我得好好想想。對了,大師,那佛祖對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還有更多的解說嗎?我還是有些不明白!”

一旁的大智僧聽見陸正這話,心道:“戒師持戒精嚴,深修無妄口戒,自己跟隨戒師那麼多年,實在是太過了解戒師了。今日對著這天命之主所談,戒師言談之語已是大異平時作為了。比如戒師在佛山的修行,可就從來沒有對火焰庵的弟子說起過半句,卻對這少年如此詳說,連心中所隱之事都說了出來,已是讓他們大感震驚了。

但說到這諸緣不及的境界,可與這等往日舊事大大不同,這已經是涉及修行之境了。戒師對於修行之道極為重視和嚴謹,對於自己不知、不明、不覺之事以及自己所未求證的境界之疑,從來都是不會對人妄談一字的。想當初自己曾經多問了一句不合自己境界的話,可就是被戒師狠狠責罰了一頓被。現在這少年居然問起諸緣不及這等佛祖才達到的解脫境界,戒師更不可能會多說什麼的!”

不僅大智僧心裡是這麼想的,在座的其他八位僧人心裡也差不多都是這樣的想法。但是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