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列寧主義”與“教條主義”又水火不容,所以,中蘇同盟的結局只能是分裂。

中蘇關係處在了一個變化的岔路口,沒有誰比黃曆更清楚這之後的發展,但他已經無能為力了。對此他只能慨嘆:“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bo瀾”了。

作為一個新興國家,經過十五年的發展,南洋聯邦已經成為戰後在世界上崛起的最引人注目的國家之一。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上,連續第三年名列日本、西德之上,位列美、英之後,超過了政局不穩,深陷殖民地戰爭的法國。

與日本、西德相比,南洋聯邦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劣勢。首先,南洋聯邦資源比較豐富,戰後發展較早,近五六年的免費勞動付出(日本戰俘),美國的經濟技術援助(特別是五零年朝戰之後),黃曆及其團體的捭闔、jing誠團結,政局的長期穩定,當然還有正確的發展策略,以及外jiāo上的成就。但南洋聯邦也存在著自身的缺點,那就是人口少,地域廣,地區發展不均衡,勞動力缺乏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越來越顯現出來。

而日本雖然背上了比歷史上沉重的戰爭債務,但由於其軍事防務全部jiāo由美國負責,可以把全部的金錢都投入到經濟發之中,再加上人口眾多,這是它的有利之處。而不利之處便是資源短缺,原材料幾乎全靠進口,而且作為法西斯主義的罪魁禍首,要想在外jiāo上得到大發展,為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還需要透過黃曆及其主導的亞共體這一關。當然,沒有了朝鮮戰爭的刺ji,日本的經濟發展也被黃曆剝奪了一個極好的機遇。

再說西德,在國土滿目瘡痍、經濟瀕臨崩潰、生活環境困苦的狀況下進行經濟建設。作為戰敗國,因為受美英法牽制,不能在國際社會上扮演重要角sè,只能盡全力進行經濟建設。戰前德國便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聯邦德國又集中了戰前德國70%的裝置能力和62。4%的工業產值,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經濟建設,以恢復和發展生產力。

藉助於“馬歇爾計劃”的扶持,以及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對市場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德國建立了一個比較符合國情並行之有效的社會市場經濟。同時,作為第二次科技**的主要國家,德國有科技發達,技術先進的基礎。又有教育素質普遍較高的人民,經濟崛起當在意料之中。當然,德國也揹負著戰爭賠款,也面臨著改善與周邊戰爭受害國家的關係,開展積極外jiāo的任務。

一個國家的經濟崛起都離不開一個基本的要素,那就是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儘管黃曆痛恨日本人,也不得不承認日本人的民族xìng有很多可取之處。至於德國人民的辛勤和敬業jing神,尤其讓他感慨。據統計,五五年,聯邦德國男子平均每週工作長達五十個小時,比南洋聯邦及英美工人多三個小時,而平均工資實際上直到五六年才到戰前三八年的水平。可以說,正是聯邦德國人民的辛勤勞動和無si的奉獻jing神才創造經濟發展的奇蹟。

有成績,也看到不足,黃曆比其他人更有急迫感,更不容易滿足。南洋聯邦得益於比較寬鬆的國際環境,不象日德那樣的戰敗國,可以發展軍事工業,開始時可能拖慢經濟發展的速度,但現在的軍火買賣已經在彌補這個不足。以華人為主,建設屬於自己的海外國家的熱情和勤勞,也使南洋聯邦的經濟發展得以迅速進行。但同時,黃曆也預想到了日德追趕上來後,與南洋聯邦ji烈競爭的前景。

雖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數值很高,但南洋聯邦不過是佔著人口少的優勢,相當一部分產值是靠外來勞工創造的,可以說,這個數值有點虛,並不能體現南洋聯邦真實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