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戰果。
但是,遊擊作戰是沒有後方基地和友軍側援的戰鬥,所有的基地和援助只有當地老百姓,對軍紀、政治松馳且沒有精神主骨的國民黨軍來說,這樣的要求超出其能力範圍。這也是**遊擊作戰在戰區有正規軍協助時常常有一定效果,但一旦承擔起主要抗敵力量的任務便難以勝任的原因。
大量的所謂“游擊隊”不是佔地為王,便是在日本人進攻時“曲線救國”,直接送到GCD根據地打GCD人。國民黨一直諱言這一段歷史並且不肯檢討這麼多**投降資敵的原因,與其當時在背後的政治考慮有關係。
在歷史上,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民黨非常明白日本不可能戰勝,因此只要儲存實力不投降,就一定能迎來勝利的那一天。戰便成了拖,國府的考慮當時已經“高瞻遠曙”到了勝利的時候自已能有多少兵馬的地步,部隊是成為偽軍還是**,並不十分重要,因為到了那一天,所有的偽軍都會成為**,連旗幟都不用換。即便是GCD,在1942年以後也認為日本必將戰敗,而以“儲存實力,以待時機”為主。
倘使這是在智力遊戲裡,可以說幾方都是政治高手。但在血淋淋的戰爭與民族存亡關頭出現這樣的遊戲,對普通士兵來說,未免太高深了些。一個人當兵,最初的動機多種多樣,有的是想精忠報國,有的是想混飯吃,有的是土匪收編,還有的乾脆就是被強拉來的。
如果一支軍隊沒有自已的指導思想,連自已的作戰任務也不清楚,是用於抗日還是降日**都只在政客股掌間的玩弄,則在最初全民支援抗戰的**過後,凝聚力便可想而知了。
黃曆隨後又與區忠和餘成志談了相關問題,餘成志很猶豫,他既不想回去打內戰,又不想去山東,而想在這片地方自由發展,眼看著形勢不錯,他很捨不得離開這裡,而區忠則發了通牢騷。
“**純粹是在國府和日本的戰爭中唾手而得漁翁之利,結果是國府失地愈多該黨發展愈速。”區忠的語氣中存在著很大的不滿,“1937年8月,八路軍不過三萬餘眾,抗戰三年,竟已發展到了五十萬之眾,據此觀察,對合作抗日,彼方絕無誠意,不過藉此公開擴張其勢力而已。”
黃曆沉默著沒有說話,多年的“剿”共戰爭和**宣傳早已在眾多國民黨人內心裡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即使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暫時放棄了“剿共”方針,國民黨也絲毫沒有放棄根本取消GCD組織、蘇維埃政府和紅軍的政治意圖。另一方面GCD對國民黨也依然保持著高度的戒備,必欲獨立自主,甚至力圖最終取代國民黨的實力領導地位,國共兩黨在隨後的抗戰期間發生嚴重的摩擦與衝突,可想而知是難以避免的。
當然,國民黨對於**擴充實力的擔心並非沒有根據,八路軍由陝北一隅之地,以遊擊方式進至河北、綏遠,隨後更進入山東敵後農村,建立根據地,這時已開始準備著手向華中敵後地區發展。
由於它完全針對敵後空虛的情況自由行動,不受戰區約束,不受進入省份原省府的管轄,自行組建諸如冀中、冀南行政公署和晉察冀邊區政府等名義上隸屬於中央政府,實際上獨立自主的地方政權,發動民眾,建立民眾武裝,其在華北敵後迅速取代了國民黨的地位,已經成為除了日本佔領軍以外最具影響的力量。
區忠見黃曆沒有說話,繼續說道:“八路軍不貫徹中央軍令,遊而不擊,蠱惑民眾。如果他們有誠心,就應該學桂系的樣子,把軍隊交給中央,把延安的軍校變為中央分校,使軍政及教育、人事與中央統一,**重要的領導人應離開軍隊到中央來服務。可現在呢算了,不說了,說了也沒用。在華北,這是GCD佔據軍事優勢的地區,推行防共限共政策的結果,就是自己吃虧了。張蔭梧是個蠢才,看不出這點,先蹦達起來了,對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