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始就順應朝野民意。對朝中那些親清的官員痛下殺手。他不僅清洗了朝內兩班中主降的清集團“功西派”。還大批起用了那些對滿夷曾經堅決主戰且親明的清西派官員。的朝鮮朝野“反清復明”的運動一時達到了最**。

此時。清西派的首領宋時烈。還大膽提出了“北伐論”。呼籲李朝政府厲兵|馬。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量。協助天朝方正在與胡虜做著最後抵抗的南明朝。光復天朝

以下是朝鮮史書《林》所收錄的李與宋時烈的一段“帷對說話”:

……上喟然曰:“…彼虜有必亡之勢。……虜事。予料之熟矣。群臣皆欲予治兵。而予固不聽者。天時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機。故欲養精炮十萬。愛恤如子。皆為敢死之卒。然後俟其有釁。出其不意。直抵關外。則中原義士豪傑。豈無響應者乎?……”

對曰:“聖意。非但我東。天下萬世之幸。……”

這是一六五九年。李與朝臣宋時烈的一次密談。在這個時候的李。

||定決心要養一支精銳敢死之兵。聯合臺灣的鄭氏日本。等待時機。出兵北伐。

不僅如此。對於在班大臣中存在著的“萬一。有覆亡之禍。則奈何”的種種擔心。李也毅然決然的予以了回應。“以大志舉大事。豈可保其萬全也。大義則明。則覆亡何愧。益光舉於天下萬世也。”

當然。他也會接著給大家一個寬心丸且天意有在。予以為似無覆亡之虞也……”

由於朝鮮君臣上下一認為。“我朝三百年來。服事大明。其情其義。|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歷皇帝朱翊鈞再造之恩自開闢以來。亦未聞於載籍者。宣祖大王所謂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實是真誠痛切語也”。所以。李的決策深朝野的廣泛支援。

為了實現北伐大計。首先採取措施。擴軍備。在他和群臣的努力下。駐漢城的都城御營廳軍由七千猛增到兩萬一千人。禁軍也由從前的六百名增加到了一千名。並全部都改編為騎兵。與此同時。他還指示御營廳大的建設大炮攻堅部隊還計劃要將守衛漢城的訓練都監軍增加一萬。御營廳軍增加兩萬。

遺憾的是。李出未捷身先死而隨著李的逝去。隨著臺灣陷中國本土的反侵略勢力徹底崩潰。再加上親明的清西派分裂新的一輪黨爭開始等等自身的諸多因素。作為實際行動綱領的朝鮮北伐大計最終被束之高閣。成了一場永遠的夢。

儘管如此。一七零四年甲申。也就是明朝滅亡的六十週年。李的孫子肅宗李在太牢大規模祭祀崇禎皇帝。同時。他又命漢城府在其王宮的後苑春塘臺設“大報壇”。祭祀神宗皇帝萬曆。

“大報”出於《記》郊特牲是郊天之義而兼有報德之意。

一七四九年。英宗李又將明朝太祖神宗(萬曆毅宗〈崇禎三帝共同供奉於大報壇並分別於三帝即位忌辰日。舉行隆重的參拜儀式。以表達對天朝出兵援朝的無比感激之情。以及對明朝滅亡的無限傷痛。這種祭祀活動並由此延綿下來。從不間斷。

此外。朝鮮還有祭諸葛亮嶽文天的三忠祠。還有祭祀著天朝出兵援朝的將領楊鎬李如松等人的宣武。

有人說。朝鮮北伐的流產。對朝鮮身來說應該是個大幸之事。他們的道理是儒臣議論朝政。往往總是容易從道德出發。而不顧自身的實際。說這話的人甚至還在叫囂。在當時的朝鮮一方。著明朝滅亡。本來是有了一個調整對滿夷的外交政策的大好良機。但是。“反清分子”卻利用朝鮮民族對滿洲的仇恨心理。推行名分主義的外交。延緩了“兩國”關係的改善。鬧了半天。在種的眼裡。本是天朝一部分的朝鮮為了光復天朝的北伐大計。卻成了為了名分而戰的齷齪行為。

對這種妄言。小女子絕不敢苟同。

難道考慮和尊崇道不對?強盜們殘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