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轂譜∷����劬突嵬侗嫉轎つ婺潛摺!�
恭親王奕訢原本就想問怎麼處置苗沛霖,聽了慈安的建議,恭親王奕訢覺得眼前一亮。
慈安接著說道:“派人去盛京打理,祖宗的龍興之地總不能荒廢了。”
恭親王奕訢愣住了,以他鬼子六的綽號怎麼可能想不明白這根本不是打理,而是先準備退路的打算。恭親王奕訢鼓起勇氣問道:“派誰去?”
“八旗軍都要出城打仗,誰的仗打得好,就派誰去。”慈安答道。
恭親王奕訢看著慈安堅定的表情,以及她毫不遲疑的語氣,心中大為佩服。退出關外的話關外就只剩了旗人,若是旗人還是現在的慫樣,關外也遲早守不住。慈安的意思就是要儘快發掘出尚且能戰的八旗軍,即便是被迫逃到關外的時候也知道該重用誰。
“那封曾國藩與江忠源為公爵……”恭親王奕訢試探著慈安太后的意思。
慈安瞪著恭親王奕訢大聲問道:“此時若是不能鼓舞士氣,凝聚忠臣的人心,朝廷能與逆賊們死戰麼?”
恭親王奕訢瞪大的眼睛,他萬萬沒想到慈安固然在準備後路,同時也準備奮力一搏了。這是非常有骨氣的選擇,卻不是莽撞的選擇。恭親王奕訢急速的梳理著這裡面的脈絡,若是未來奮力一搏中能夠消滅捻軍,朝廷就能明確到底誰能打仗,這些人自然就是未來朝廷復興的基礎。
光復軍現在按兵不動,絕非是失去了戰鬥力。如果東宮太后慈安表現出認為滿清能夠面對韋澤的軍隊反敗為勝的態度,恭親王奕訢只會覺得慈安也是痴心妄想。充分利用時機獲取勝利,選拔人才,提高經驗,同時安排後路的做法,至少是現階段最好的選擇了。
面對慈安已經做到最好的策劃,恭親王奕訢忍耐不住吐著苦水,“太后,奴才也多次催促,可八旗的王爺們總是推託……”
“誰推脫就把誰免了,現在朝廷還有幾個漢官?不敢領兵也可以啊,那空出來的職務就讓他們去幹麼!”慈安冷冷的說道。
這也算是最能降低衝突的方法了,恭親王奕訢心中感嘆道。他跪下說道:“那奴才就擬一個名單交給太后處置。”
“儘快!”慈安命道。
第156章 基本原則(十)
1866年12月1日,八旗軍出京直奔德州。在後世的記載中是如此敘述的,“北京哭聲震天”。
與之相比的,幾個月前光復軍出兵收復呂宋時動用了東海與南海艦隊,廣州、福建、臺灣等地都有出兵前的遊行,那時候城市的工人以及市民階層還有請來的農村的代表,大城市中總共有超過八十萬的軍民參與了出兵大遊行。民眾敲鑼打鼓,高喊著“討還血債”的口號。家屬代表的發言激昂慷慨,鼓勵自己的親人奮勇殺敵、為國立功。
幾乎在光復軍出兵收復呂宋的同時,得知渦陽十幾萬百姓被屠,捻軍決定向清軍討還血債。東西捻軍數萬人與清軍的激戰之前斬雞頭、燒黃紙,大家跪地向天發誓不屠盡滿人誓不罷休。
不管是光復軍的歡騰還是捻軍的悲憤,兩支武裝力量都沒有絕望,他們勇敢的走進了戰場。在八旗軍終於出擊之時,八旗軍的子弟與他們父母感受到的只有絕望。母親拉著出征行列中兒子的手哭的聲嘶力竭,妻子與丈夫抱在一起哭的撕心裂肺。年幼的孩子拉著父親的衣服,哭嚷著不讓父親走。這支由鐵桿莊稼和滿清制度製造出來的軍隊早已經腐朽不堪,只有面臨戰爭的時候他們才想起自己有為他們的主子征戰的義務。這個義務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就落到了其他滿清走狗的身上。
這種出兵前的慘狀當然被滿人大臣向兩位太后稟告,慈安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既然如此,那就更該努力打仗。到時候得勝歸來,封官加爵。家人豈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