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郡內的南袋七山家一向一揆反應十分激烈,聚集在在九頭龍川的上游新建的村岡山城裡堵塞朝倉軍的主要進軍路線,待朝倉義景帶著兩萬軍勢順著九頭龍川殺到大野郡的時候,這座新城已經駐守足足四千軍勢,這就讓朝倉軍越發難堪。
朝倉景隆建議放棄這座易守難攻的山城,直接順流而上進入大野郡的腹地進攻亥山城的老對頭二宮左近將監,只要把二宮家的亥山城奪取就會給越前一向一揆造成巨大的打擊,朝倉義景覺得很有道理就採納他的提議。
這個二宮左近將監是世襲名號,二宮一族原本是斯波氏族任命的越前的東守護代家,在應仁之亂中為對抗幕府派過來的朝倉敏景,聯合另一個洗守護代甲斐氏一起和朝倉家作戰,不過他們那水平實在有些菜,被朝倉敏景各種修理的慘不忍睹。
合戰打不過如狼似虎的朝倉家幾兄弟,玩謀略又不是朝倉敏景合縱連橫的對手,結果應仁之亂還沒打完就坑的越前西守護代甲斐氏沒落,東守護代二宮氏被迫投入加賀一向一揆,成為本願寺蓮如坐下的有力坊官眾並在隨後擔任反朝倉的先鋒。
至今快一百年的時間裡二宮家始終是堅決的反朝倉派,這家可以說已經把反朝倉當作一種理念貫徹終生,朝倉一天不倒他們的就一天不開心,朝倉景隆提議打擊這家也是看重這一點,畢竟二宮氏投靠一向一揆這事也是北陸乃至畿內比較有名的故事,能給朝倉家帶來實質性的收益也可以滿足朝倉義景的名望需求。
朝倉軍繞過村岡山城的南袋七山家一向一揆。憑藉水路的便利直撲郡內平野最重要的亥山城。在朝倉義景的親自督戰下朝倉軍的攻勢猛烈。一路連破小砦殺的一向一揆丟盔棄甲,很快就來到亥山城下將這座一千兩百人把守的平城團團圍住。
雖然名字是亥山城好像是建在一座山頂但其實卻是地道的平城,九頭龍川的幾條支流從平野上流過,而這座亥山城的的位置非常之好,四周沒有任何天然遮擋的山地丘陵不說,經過幾代人的開發把幾片樹林也給開拓為城下町。
更妙的是亥山城的城防可以用低劣來形容,這種完全不利於軍事作戰的建設方式體現出二宮氏家督的腦殘,難怪要被朝倉家打的投靠一向一揆。當然也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越前一向一揆對這個腹地比較放心,所以一直沒加強亥山城的城防。
地形平坦沒有遮擋就意味著視野開闊,城防低劣且設定大片城下町又給朝倉軍提供有力的進攻環境,朝倉軍上下頓時振奮起來發起一波又一波進攻,二宮左近將監曾經很自信的表示自己可以扛得住朝倉軍的主力,為加賀一向一揆的進軍爭取有利的時間和空間。
結果還抵抗兩天就覺得不太對勁,他發現這亥山城的城防好像是紙糊似的,朝倉軍竟敢盯著箭櫓落下的箭雨強行攀爬土塀,雖然這些攀爬進來的朝倉士卒不是被箭雨射殺,就是被城內的守軍聯手砍殺。可這並不能遏制住越來越狂熱的朝倉軍。
一個兩個能擋住十個八個沒問題,百十來個就有些吃力更何況一下湧來近千人。漸漸的二宮家的武士發覺越來月難殺死敵人,自己的同伴死傷反而越來越多,到第一天的戰事就把城內的守軍死傷超過兩百人,簡直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這還不是最糟的結果,其是第二天傍晚大手門被朝倉軍攻破把他給嚇的差點昏過去,無奈之下當夜就寫信送往一向一揆請求援兵,第三天一大早來自河野城、龍門寺城主、虎杖城合計五千一揆軍勢急速趕來援救,但很快就被早有準備的朝倉軍打退下去。
下間賴照也發覺五千人一向一揆對付朝倉軍的兩萬精銳還是太過託大,便命令超勝寺教芳親率大野郡內兩萬五千軍勢進攻朝倉軍,雙方在九頭龍川的支流真名川附近爆發激烈合戰,朝倉軍早一步佔據有力地形對一向一揆發動突襲。
敦賀眾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