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行事力度也加大,一些囂張些的“流竄”“匪類”也下令嚴懲不貸。因為弘時,弘曆年紀小,也沒有真正的帶領過軍隊,胤禛也沒有合適的人領導指揮軍隊,所以,還是大清原班人馬帶領著自己的隊伍,他們原本是對胤禛有所不滿的,對胤禛的命令也陽奉陰違,拖延貽誤,如今接到弘旺的密令,知道康熙來了,怎麼再敢違抗胤禛的命令?
一時間高麗風聲鵲起,高麗皇族苦苦等候弘旺的申斥摺子也不到,胤禛反而有了神助般的大動刀兵起來,李氏為了保住血脈,只好隱而不發,發表宣告,願意接受胤禛的領導。胤禛略略的鬆了一口氣,不管是願意也好,不願意也罷,如今騎虎難下,他不得不接手這個爛攤子。
康熙就是在這個時候跟胤禛見面,兩父子見面,幾乎都認不出來對方了,胤禛痛苦流涕之後,自然對康熙的髮型做了一番驚訝之態,康熙對瘦骨嶙峋的胤禛也是心疼不已,好在衛琳琅和弘時弘曆插科打諢,兩父子才沒有當眾表演一出抱頭痛哭的趕人戲碼。
等盤著腿做到低矮的座位上,胤禛帶著兩個兒子重新給康熙和衛琳琅行了大禮,康熙忍不住好奇心,問胤禛道:“你為何會選擇高麗?”滿人入關以前,也是隨地而居,沒有什麼床鋪凳子一說,入關後就逐漸融入漢人生活習慣,康熙猛的還要席地而坐,心裡還是彆扭萬分的。高麗有什麼好,處處都落後,胤禛為何對他青睞有加,康熙心中不解,終於問出了口。
胤禛雙眼低垂,心中後悔莫名,若是實力足夠,他也不想要高麗,高麗彈丸之地,怎麼能夠跟大清想比?“弘時,弘曆年幼,兒子手下又沒有得力的人,恐怕遠了身邊的人會無所顧忌,生出事端,不敢選更遠的國家。”在高麗,底下的人好歹還顧忌著大清的親人,不敢有所動作,要是離的更遠,胤禛對底下人家屬的控制鞭長莫及,那些不想跟著他的人恐怕早就跑的一乾二淨,他們父子三人空有天大的志願,也不能夠有任何作為。
康熙嘆了一口氣,胤禛原來一直是以孤臣的面目示人,真正有事的時候,竟然無人可用?“你知道了我為何選擇胤禩了吧?”大清已經處在一個繁榮發展,多民族融合的階段,需要一個圓滑包容的君主來領導他走向跟加繁容昌盛的明天。胤禛性格太冷,還有些偏激,以往辦案的時候,從來都釘是釘鉚是鉚,得罪人不少,光憑這一點,康熙都不會選擇他。
“兒子明白。”胤禛也知道若是沒有胤禩,皇位非他莫屬,除開沒有心思和被康熙圈禁的老大,老二,剩下的那些些兄弟,只有老十四有些能力突出些,可是他從小被德妃慣得驕橫跋扈,不比胤礽差多少,底下的大臣們多少對他有些忌憚,若是真的可以選著,寧願選自己也不會選他。
別看他如今在倭國混的風生水起,那是他有大清做依仗,還有他岳父,舅兄等人點撥與他,才會收斂些性子。自己比他沉穩,辦事從來沒有出過任何錯處,就算是底下的人對他的雷霆手段有所不滿,那也是那些犯過錯誤的貪官汙吏,一些個清吏廉官,對胤禛還是讚譽有加的。只要有康熙的旨意,自己即位他們也不敢有任何反對。正位的皇帝和皇子差別很大,那時候在做些懷柔政策,勉勵人心,相信底下的肱骨大臣很快就會效忠與他,所以胤禛一點都不擔心人手問題。
康熙看出來了胤禛心裡的不服,有心在勸說兩句,到底是長嘆一聲,住了口:“我們來高麗的事情,你壓著些,我不想鬧的人盡皆知。”入侵就是入侵,高麗明著並沒有犯謀逆大罪,胤禛公然帶兵入駐,世人如何看待與他,高麗百姓怎麼會心甘情願的接受他的領導?只是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康熙不能夠眼看著胤禛陷入泥潭,雖然不明著支援與他,至少這個姿態都能夠令他受惠,弘旺絕對不敢置自己和衛琳琅的性命於不顧,任由高麗繼續混亂下去,康熙示意胤禛退下去,自己能夠幫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