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這世間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後的,也只有向後插秧,才能插出筆直的稻田;那彎腰退後的樣子,總使我想起從前隨父親在田間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
我站在田岸邊,面對著新鋪著綠秧的土地,深深的呼吸,感覺到春天真的來了,空氣裡有各種薰人的香氣。剛下過連綿春雨的田地,不僅有著迷濛之美,也使得土地溼軟,種作更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
看著農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禪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來象徵在心田插秧的詩。意思是惟有在心田裡插秧的人,才能從心水中看見廣闊的藍天,只有六根清淨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趣人那清淨之境,只有反觀迴轉自己的心,就像農夫插秧一樣,退步原來正是向前。
站在百尺竿頭的人,若要更進一步,就不能向前飛躍,否則便會粉身碎骨。只有先從竿頭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人生裡退後一步並不全是壞的,如果在前進時採取後退的姿勢,以謙讓恭謹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
〃前進〃與〃後退〃不是絕對的,假如在慾望的追求中,性靈沒有提升,則前進正是後退,反之,若在失敗中挫折裡,心性有所覺醒,則後退正是前進。
農人退後插秧,是前進,還是退後呢?
甲得從前在小乘佛教國家旅行,進佛寺禮拜,寺院的執事總會教導,離開大殿時必須彎腰後退,以表示對佛的恭敬。
此刻看著農夫彎腰後退插秧的姿勢,想到與佛寺離去時的姿勢多麼相像,彷彿從那細緻的後退中,看見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農人幾千年來就以美麗謙卑的姿勢那樣的實踐著。那美麗的姿勢化成金黃色的稻穗,那彎腰的謙卑則化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長,從無到有、無中生有,不正是法身顯化的奇蹟嗎?
從柑園的農田離開,車於穿行過柳樹與七里香夾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間溪流一樣明淨,好像剛剛在佛寺裡虔誠的拜過佛,正彎腰往寺門的方向退去。
空中的藍天與水中的藍天一起包圍著我,從兩頰飛過,帶著音樂。
鹹也好,淡也好
一個青年為著情感離別的苦痛來向我傾訴,氣息哀怨,令人動容。
等他說完,我說:〃人生裡有離別是好事呀!〃
他茫然的望著我。
我說:〃如果沒有離別,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時刻;如果呋有離別,人間就再也沒有重逢的喜悅。離別從這個觀點看,是好的。〃
我們總是認為相聚是幸福的,離別便不免哀傷。但這幸福是比較而來,若沒有哀傷作襯托,幸福的滋味也就不能體會了。
再從深一點的觀點來思考,這世間有許多的〃怨憎會〃,在相聚時感到重大痛苦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沒有離別這件好事,他們不是要永受折磨,永遠沉淪於恨海之中嗎?
幸好,人生有離別。
因相聚而幸福的人,離別是好,使那些相思的淚都化成甜美的水晶。
因相聚而痛苦的人,離別最好,霧散雲消看見了開闊的藍天。
可以因緣離散,對處在苦難中的人,有時候正是生命的期待與盼望。
聚與散、幸福與悲哀、失望與希望,假如我們願意品嚐,樣樣都有滋味,樣樣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高僧弘一大師,晚年把生活與修行統合起來,過著隨遇而安的生活。有一天,他的老友夏丐尊來拜訪他,吃飯時,他只配一道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