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都需要一整套的調適與改變,這些改變在鳥類和哺乳動物身上都是不同的,到今天現代鳥類和哺乳動物更是迥然不同。鳥類的解決方案是,雌性很快娩出受精胚胎,以一層硬殼包裹卵黃,胚胎處於一種完全未發育、極其無助的狀態,除非是胚胎學家,任何人都認不出這是一隻鳥。從受精到產卵,胚胎在母體內發育的時間只有一天或者數天。如此短暫的體內發育必然導致一段長得多的母體外發育時間:在雛鳥破殼而出前有長達80天的孵化期,在雛鳥能飛翔前有多至240天的時間需要餵食和照顧。一旦鳥卵娩出,接下去雛鳥的發育,沒有什麼事是非母親不能做的。父親也可以像母親那樣趴在鳥蛋上給蛋保溫。多數鳥類的小鳥孵化以後,和父母吃的是同樣的食物,父親也能和母親一樣外出覓食,銜回巢中。

多數鳥類物種需要雌雄雙方共同保護鳥巢、鳥蛋和雛鳥。對於那些只需一方即可完成上述任務的鳥類,也多半是雌鳥而不是雄鳥擔當責任,理由是我們在第二章 中已經討論過的:雌性對於受精胚胎在體內發育所盡的義務越多,它就越排斥雄性照看後代,並且由於體內受精,雄性對後代的父系血統缺乏信心。但是,所有雌性鳥類對後代所盡的體內義務要比任何一種哺乳動物少得多,因為發育中的雛鳥即使和最早產的新生哺乳動物相比,它出生(產卵)時是處於那樣早的一個發展階段。母體外的發育時間(理論上是一段父母都能分擔責任的時間)與母體內的發育時間之比,鳥類遠高於哺乳動物。任何一隻雌鳥的“孕期”(卵的形成期)不會像人類那樣“十月懷胎”,甚至比哺乳動物中最短暫的妊娠期12天還要短。

因此,當雄性始亂終棄時,雌鳥不會像雌性哺乳動物那樣輕易被哺育後代之責嚇倒。這是由於進化安排了鳥類的本能行為、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結果。鴿子透過從喀囊中分泌“乳汁”餵養雛鳥,雌雄鴿子演化成都能分泌“乳汁”。鳥類通常是雙親共同養育雛鳥。但在一些單親育兒的鳥類中則通常是由母親擔起唯一守護者的角色,少數則由父親承擔,而後者在哺乳動物中絕無僅有。由雄鳥獨自照顧雛鳥不僅是那些性別角色反轉的一雌多雄鳥類物種的特色,而且也包括其他一些鳥類,如鴕鳥、鶴鵲和南美鵪鶉。

鳥類對體內受精及隨後的胚胎髮育引起的問題採取的解決方案涉及專門的解剖結構和生理機能。是雌性而非雄性擁有一根輸卵管,一部分分泌白蛋白(卵白蛋白),另一部分分泌物組成內外殼膜,還有一部分形成蛋殼。所有這些激素調節的結構和它們的代謝機理都反映了進化原理。鳥類必定已經沿著這一途徑演化了很長一段時間,因為產卵對於始祖爬行動物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而鳥類也許從這些動物身上繼承了它們許多的產蛋機理。被認作鳥類而不再是爬行動物的生物,如著名的始祖鳥,根據化石記錄出現在1.5億年前。始祖鳥的繁衍生物機理目前仍不清楚,但從發現的80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看,恐龍和恐龍蛋埋在窩內,提示鳥類從它們的爬行動物始祖處繼承了築巢居住和產卵的行為習慣。

現代鳥類在它們的生態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差異,從空中飛行的到陸上奔跑的和海中潛泳的,從微型的蜂鳥到龐大的已滅絕的隆鳥,從在南極冰天雪地中築巢的企鵝到熱帶雨林中覓食的巨嘴鳥。儘管有生活方式上的差別,所有現存的鳥類都儲存了體內受精、卵生、孵化和其他鳥類繁殖生物學上的顯著特徵,只是在不同物種間有細微的不同。(最主要的特例要屬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上的營家烏,它們透過外來熱源,如發酵、火山或者日照,而不是自身的體溫孵卵。)如果人類重新塑造一種鳥類的話,可能這種鳥類會遵循一種較好的但卻截然不同的繁殖策略,比方說蝙蝠的那種方式,它像鳥兒一樣飛翔,但卻是懷孕、胎生和哺乳的。不管蝙蝠的這種方式有多少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