際關係——原子模型(2)

圍繞著同一個人構成的力心,在具有相同半徑的球面上就具有相同的勢能,這就構成了具有不同勢能的等能量帶——人際關係圈。不同的人際關係具有不同的心理交往距離,在心理學上,將人與人之間保持的距離分為四種型別: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

親密距離一般間隔在15~50厘米之間,正好處在一臂之內的作用範圍。處在這個關係圈裡的人很容易就接觸到對方的身體,通常都是能夠肌膚相親的人,如夫妻、情人、父母與子女或極其要好的朋友之間,可以耳鬢廝磨,竊竊耳語,零距離交談。

個人距離一般在50厘米到1米之間。處於這個關係圈裡的人,正好處於手臂可以觸及的範圍,可以相互拉手,但又不容易接觸到對方的身體,只有握手時才可以接觸到對方。通常普通朋友、同事、熟人之間都保持在這個距離範圍。如果陌生人想向對方表示一種親近感時,也可以採用這種距離。

社交距離一般比較靈活,可遠可近,因不同場合、交往目的而異,通常在1米左右,也可以在3米以上,適用於一般的人際交往。處於這個交往範圍的人,通常只是隔幾步遠的距離打打招呼或寒暄幾句就又分開。

公共距離一般都在3米以上,人們在公共場合經常採取這種距離,如公園散步、路上行走等,在演講或教師上課時通常也採用這個距離。在公共場合陌生人之間一旦不得已進入了一米左右的距離,就會感到心理上有壓力,不舒服,從而產生想躲避的念頭,如在公交車上或在電梯裡。在歐美國家,若兩個人在小路上相遇,即使是陌生人通常也會互致問候,以示禮貌,同時也是向對方傳遞友好資訊、減輕彼此心理壓力的一種方法。

由此看來,處在不同的人際交往圈上的人,彼此之間具有不同的心理距離,心理距離又決定了交談距離。如果雙方對相互關係的確認程度不同,就會造成心理距離的差異,進而產生交往中的不禮貌和不友好,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冒犯”。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一個你不太喜歡的人主動和你勾肩搭背地走路,你會感到很厭煩,很想立刻躲開。同樣,一個你將其看作親密朋友的人,一直和你保持一米以上的談話距離,說明他並不把你當親密朋友,而你卻會因此產生被疏遠的不悅感。人們總是在彼此交往中調整著心理距離和交往距離,使兩者達到和諧和統一,這就定位了他們之間的能級和軌道——人際關係的原子模型。

錯誤!未定義書籤。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如果把原子核看作是我們自己,核外電子看作是社會上與我們具有不同關係的人群,那麼就構成了具有殼層結構的大原子,我們自己處在原子的中心,離我們距離最近的是親人,然後才是親屬、親密朋友、朋友、同事、熟人……。

根據原子物理理論,最內殼為K殼(n=1),只能允許存在2個電子,因此,通常只能讓有親子關係的人待在這裡(核心家庭成員,父母和孩子);次內殼為L殼(n=2),最多隻能容納8個電子,屬於直系親屬和最親密的朋友;第三殼層是M殼(n=3),最多可容納16個電子,應該留給好朋友,第四殼層叫N 殼(n=4),可以容下 32個電子屬於同事和普通朋友。

原子序數Z反映了原子核具有的正電荷數,同時也等於原子核外的電子數目。一個人的Z(個人魅力)值越大,產生的場強越大,其作用空間半徑越大,允許存在的核外電子越多,社會關係就越多。每個人的Z值的大小,往往標誌著他的交際能力和交際圈的大小。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人際關係——原子模型(3)

決定電子所處狀態的有n; l; m; s這四個量子數。不同的量子數,決定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