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次投降的機會。已投降義軍的宦官杜勳,奉命進城,代表“大順王”入宮談判。崇禎帝接見了這位太監,他曾是皇上的親信。首輔魏藻德也在場。杜勳在其原來的主人面前十分坦率地說明了交換條件:明朝封李自成為王,賜銀100萬兩,承認陝西和山西為其封國;李自成則負責平定國內其他起義軍,併為明朝抗擊滿清,保衛遼東。

這些條件很有誘惑力,但崇禎帝聽杜勳逐條闡述時,也考慮到,現在的讓步,在將來的正統史家眼中,會永遠成為他曾“偏安”的證明。不過,如果他能在大臣中為此綏靖策略找到支持者,對他的指責便可減輕。於是他轉向魏藻德問道:“此議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決之。”魏藻德卻一言不發,皇上頓感不快,再次問道:“此議何如?”魏藻德仍沉默不語,拒絕為此決定分擔責任。皇上氣得發抖,轉身打發了杜勳。杜勳剛一離開,皇上就當著魏藻德的面猛擊龍椅,並將其一把推倒。他在這一天下了最後一道聖旨,一方面痛罵諸臣誤國,一方面輕描淡寫地作了自我批評。最後卻無異於痴人說夢似地宣佈,他赦免除李自成以外的所有農民起義人員,而如果有誰能將李自成生擒或殺死,則封萬戶侯。魏藻德慌忙退出,談判之事遂再未提起。

當晚,李自成的軍師宋獻策占卜星象,說是若明日下雨,則此城必破。次日早晨,即4月24日,李自成醒來後,見外面下著濛濛細雨,遂下令部隊準備進城。他也將營帳移至彰儀門(今廣安門)外,守城總管、太監曹化淳開啟彰儀門獻城投降,義軍進佔外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位宦官竟是崇禎最信賴的重臣。

至夜幕降臨時,李自成的軍隊已逐漸佔領了南城。崇禎帝知道,在大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留給他的時間已不多了。看到大勢已去的崇禎,在與16歲的太子、11歲的永王、9歲的定王哭別後,讓他們化裝成平民,逃出紫禁城,並命令周皇后自殺。接著,他衝進寧壽宮,對最疼愛的15歲的長平公主,悲痛地對她說:“你為何生在我家?!”不忍女兒落於敵手遭侮辱,他掩面揮劍刺向女兒,但沒傷及要害,崇禎帝已悲痛得再也舉不起劍。之後,他又來到西宮,胡亂將袁妃等幾位妃嬪斬殺。而宮女們,則紛紛投河自盡。

隨後,在昏暗的夜色中,他帶著一批太監衝出宮門,逃命去了。他們出東華門,至朝陽門,又奔安定門……在城內兜了一圈,都被他的臣僚擋了回來,只得重返宮中。

25日凌晨,崇禎帝登上鐘樓,鳴鐘召集百官,但無一人前來。眾叛親離的崇禎帝與宦官王承恩一起溜出紫禁城,登上了後面的煤山(今景山),從煤山山頂,可以看到北京城外李自成軍隊的營帳裡燈火通明,宵鼓陣陣。明天,他們就要攻城了。崇禎嘆了口氣,他用衣帶草草地寫好遺書,凌晨時分,恨恨地上吊自殺。時年34歲。他死後,王承恩也吊死在他對面。

崇禎在農民軍攻城時,他望眼欲穿的吳三桂走了半個多月還沒有從寧遠趕來,在他上吊前的那一時刻,他是否想起了當年袁崇煥兩晝夜急馳三百餘里來救他的事呢。

三天後,人們在壽皇亭發現了崇禎的屍體。只見崇禎亂髮覆面,身穿藍衣,左足赤露,右著朱靴,衣前書寫一段文字:“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段話,可以歸結為三層意思,一是“諸臣之誤朕”,再次強調他不是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