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書很用功,慈禧誇讚他:“實在好學,坐、立、臥皆誦書及詩。”
光緒還是比較聰明的,不像同治那麼頑皮,不好好唸書,字寫得也可以,也能做詩,後來文章也行,因為他受了一種帝王教育,特別強調“仁愛”之心。
他把讀書同做國君相聯絡起來,如在《乙酉年御製文》中寫道:“為人上者,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憂之切,故一民飢,曰我飢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致者,亦竭誠盡敬以致之。”意思是說,一個老百姓飢餓了,就是等於我也飢餓,一個老百姓寒冷了,等於我也寒冷了。這一年光緒才15歲。他很想當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
光緒還寫了一首《圍爐》詩:“西北明積雪,萬戶凜寒飛;惟有深宮裡,金爐獸炭紅。”
意思是說,邊塞下大雪,老百姓很冷,但是在皇宮裡頭,爐火通紅暖洋洋的。從詩中可以看出,少年皇帝光緒胸中掛念邊塞、憂慮貧民辛苦、寒苦的心態。
光緒雖然有父親奕譞照料自己讀書,但君臣之禮取代了父子之情。他和父親是什麼關係呢?首先是君臣關係,然後才是父子關係。光緒的父親是臣,他是君,他父親在他面前跪著稱臣,就家庭生活來說,這是一種悲劇。而且他父親跟光緒也不能像一般的父子關係那樣敞開心扉交談。與她母親更是如此。光緒在宮裡,他母親在醇親王府,光緒想看看他母親是不可以的,而他母親想要看看他,不經過特殊的手續,特殊的批准也是不可以的。見了面之後,像普通的母子關係拉拉家常,隨便談一談也不可以。因此,作為一種家庭生活來說,這種母子關係絕對是一種悲劇。
而慈禧和光緒的關係呢?教光緒的只有兩件事,一是叫他畏怕自己,二是讓他學習。慈禧對光緒管教很嚴,企圖把他培養成自己馴服的工具。她讓光緒叫自己“親爸爸”,不讓稱太后,並經常訓斥教導,可謂“教子有方”。因此,光緒雖然當了皇帝,但自從入宮以後,陪伴他的只有孤獨。他是在繁瑣的宮中禮節、慈禧的嚴厲訓斥中長大的,沒有母愛父愛,沒有童年的歡樂,致使他從小就心情抑鬱,身體積弱,難以抵擋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難以治癒的病根。同時,在感情上、心理上留下缺憾和創傷。這使他的性格有點扭曲的成分,甚至還激起了一種逆反心理。
影響光緒這種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遺傳因素。光緒的性格,更多的不是繼承其父“敬謹”的因素,而是母親一支的“桀驁”的基因。其父奕譞“謙卑謹慎,翼翼小心”的性格,對光緒影響並不大。他的外祖父惠徵曾因攜銀逃走被免官,可見其不守本分。她的姨媽慈禧太后的強悍性格更是表露鮮明,好強爭勝,我行我素,咄咄逼人。這些或對光緒皇帝的性格形成有著先天性的影響;二是教育因素。光緒在毓慶宮長達10餘年的讀書學習,儒家經典,師傅薰陶,是其性格形成的教育因素;三是社會因素。光緒面臨戰敗賠款,民族災難,則是其性格形成的社會因素。
光緒七年(1881年)時,宮中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慈安的突然死去。慈安太后的父親是廣西右江道,早故,家族不繁,較為寒落。對於慈安的死,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病死的,一種說法是慈禧害死的。
之前慈禧害了一場大病,據說得的是“蓐勞”。慈禧病好後,儘管慈安知道慈禧失德,但仍去看她,想感悟她。慈禧也很高興,就招待慈安吃點心,這是慈禧孃家做好送到宮裡來的。慈安有個習慣,午覺醒了之後要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