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興奮中戰慄,激動中顫抖,恐懼中絕望。

最終消弭于山海之上,化而為橋。

塑造了一條供族人由海入山之道路。

……

李凡仔仔細細將寓言中的這段反覆讀了數十遍,試圖感悟其所描繪畫面。奈何寓言中對於細節也只是語焉不詳,只是交代了這第一生靈的結局。

不過也可以理解。

這本寓言中所記載的山海往事,就已經是遠超塵世的秘辛了。倘若其還涉及到山海之外……

那麼李凡首先就要懷疑這本寓言的真實性了。

畢竟寓言中記載,那看向山海之外的第一生靈的結局,是身隕化橋、聯通山海。那麼除非這位以故生靈起死回生,將自己所見記錄下來。否則山海塵世間不會有其他人再能知曉,祂究竟看到了些什麼。

其實,李凡對於山海之外的事情,並不是特別好奇。因為其離現在的李凡,還太過遙遠。無妄揣測並沒有任何的用處,只會徒增煩惱。

李凡更在意的,是寓言中的這段話。

“誕生於海,屹立於山。故視線能超出山海……”

“似乎闡明瞭超脫山海之道。”李凡心中暗自琢磨。

寓言中記載這第一生靈的往事,跟仙界連山、歸海兩位聖君的事蹟,似是而非。

如果按照聯通山海的事蹟來看,似乎其身兼兩位聖君的特點。但二聖尚在山海,並不像寓言所說那樣隕而化橋。

“若他們之間真有什麼聯絡,或許是正因為這位太古之先的第一生靈所化【橋】的存在,才使得無數年後的連山、歸海兩位聖君,證道功成。”

“也是從這座名為【橋】的屍體上,兩位聖君也窺探到了山海的往昔。”李凡在心中做出了合理的猜測。

“那麼這本寓言的作者,就值得玩味了。既知未來末世,又曉太古之先。還跟二聖關係匪淺……”

手中無形火起,將寓言徹底焚燒。

這寓言的確並非是由什麼特殊材料所鑄,片刻間就化為虛無。

即便上一世已經驗證過一次,如今李凡心中也仍然有些失望。

“看來,沒有什麼其他隱藏秘密了。”

雖然實體不在,但寓言文字仍然深深烙印在了李凡腦海中。細細回味之下,李凡試圖根據自身經歷,解構這本寓言中的一部分內容。

“如果說誕生於海、屹立於山就已經具備了超脫山海的資質的話,那麼其實,自從連山、歸海二聖創造了仙界之後的任何一位【仙】,實際都滿足了這個條件。”

“其本質是,兩道相融。”

“只不過絕大多數所謂真仙,都只是藉助兩位聖君的力量成道罷了。並沒有真正領悟山海之道。”

“兩道的極致,便是超脫山海。”

“在我之前的經歷中,山海大道,又跟長生大道、真假之變,應當是同等能級的存在。這豈非是說……”

“任意一方,修行到極致,都將具備超脫山海的力量。那麼我之前三道相融的舉動……”

李凡微微搖頭。

從寓言中的內容來看,山海本身,都要在融合中不斷磨合。

恐怕就連無限海跟上方山,都無法承受短時間內三道相融的後果。

“這也是為什麼這次還真【受傷】如此之重的原因了。我之前的確太過於魯莽了。嘗試過後,還能僥倖生存。當真是全賴還真庇佑啊。”

“所謂無知者無謂。”

從現在的視角回望過去自己的行為,李凡的確感受到了慶幸與後怕。

“孫縹緲留下這本寓言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按常理來說,這寓言中所涉及內容超過玄黃界太多。甚至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