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下投降了孫權,並且協助呂蒙大敗黃祖。孫權大獲全勝,設宴慶功。酒席宴上,凌操的兒子淩統,見到甘寧之後,大哭著,拔出寶劍,就殺向甘寧,甘寧舉起椅子招架相迎,後來被其他眾將勸阻。

孫權勸慰淩統,““興霸射死卿父,彼時各為其主,不容不盡力。今既為一家人,豈可復理舊仇?萬事皆看吾面。”淩統只好作罷,但是對甘寧的仇恨,卻依然耿耿於懷。

這一年,孫權以呂蒙為主帥,甘寧、淩統為先鋒,起兵攻打合肥的皖城。甘寧身先士卒,手舞鏈子錘,攀上雲梯,率先殺上皖城城頭,僅用一天就取下皖城,淩統率軍趕到之時,卻為時已晚。

呂蒙設宴慶賀,盛讚甘寧驍勇無敵,淩統在席上心中不快,飲酒之後,勾起舊日仇恨,不覺大怒,把劍在手,宴前舞劍,欲藉機殺死甘寧。甘寧識破淩統計謀,也挺劍而出,與淩統對舞,最終被呂蒙勸下。

曹操知道孫權發兵攻合淝後,親自來救合淝。孫權問帳下大將,誰敢先挫曹軍銳氣。淩統表示“三千人足矣”。甘寧卻很不屑“只需百騎,便可破敵,何必三千!”淩統大怒,和甘寧爭執起來。

孫權最終還是讓淩統帶兵三千前往突襲,結果這次淩統卻遭遇了曹操手下名將張遼張文遠。兩人激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孫權恐怕淩統有失,隨即命令淩統撤回,淩統無功而返。

甘寧見狀,主動向孫權表示“寧今夜只帶一百人馬去劫曹營,若折了一人一騎也不算功”,這就是在三國演義中頗為有名的“甘寧百騎劫寨”。甘寧挑選一百精壯將士,親自斟酒豪飲,然後半夜殺進曹營,如狂飆一般,殺得曹營一陣大亂,返回之後,沒有折損一人一騎。雖然並未給魏軍造成太大的直接損失,但卻極大的震懾了魏軍。連孫權也表示“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以相敵也。”

孫權對甘寧大加讚揚,卻不知此舉大大刺激了淩統。第二天,張遼討戰,淩統負氣領兵前往。和曹操手下大將樂進,一場大戰,正難分勝負之際,卻被曹休一支冷箭射中胯下戰馬,淩統摔落馬下。樂進隨即催馬趕來,持槍來刺。正當淩統危險之時,卻聽的弓弦響處,一箭飛來,射中樂進面門,樂進栽落馬下,淩統得救回營,孫權告訴他“放箭救你者,甘寧也。”

淩統知道危難之際,救下自己的,竟然是自己的殺父仇人甘寧,心裡十分震撼。想自己多年來,每時每刻不想殺死甘寧為父報仇,甘寧卻總是對自己禮讓不咎。若自己在陣前,被樂進一槍刺死,甘寧不出手相救,不也少了一個殺他的仇敵嗎?而甘寧卻做出如此出乎意料之舉,竟然不計前嫌,出手救下自己,真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想想自己,頓時羞愧不已,於是淩統當著孫權的面,跪拜甘寧,叩謝救命之恩,甘寧雙手相攙,從此二人不計前嫌,成為生死之交。

秦瓊聽母親說起這段歷史典故,不禁心潮起伏,心中暗道,“難道我也該放下個人恩怨,以國家社稷為重嗎?”

正是:難言冰釋舊前嫌,莫如胸懷天地寬。

國家社稷心中放,個人私怨不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