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迥本來以為司馬消難和自己相處不遠,他若出兵討伐楊堅,一定會引起楊堅的恐慌,勢必會分散兵力,對付司馬消難,可以緩解自己的壓力,待覓得良機,自己也發起攻擊,可以反敗為勝。 可令尉遲迥意料之外的,竟然是這司馬消難竟然是個庸才,五萬大軍,頃刻之間就被王誼消滅。得到訊息之後,氣得尉遲迥大罵司馬消難蠢材,如此一來,不但幫不上自己,反而讓楊堅不再顧及司馬消難的牽扯作用,王謙遠水不解近渴,可以放心大膽的騰出手來,收拾自己。 尉遲迥唯一指望的,就是自己和楊林打一場持久戰,耗到王謙能夠及時從益州趕來支援,王謙坐鎮益州,手下有十幾萬的人馬,王謙若能及時相助,自己還有翻盤的機會。 王謙在接到尉遲迥的密函之後,也是心裡很是激動,想和尉遲迥、司馬消難一起聯手,對抗楊堅,如果成功,自己就可以獨霸西南,成為一方諸侯。但是此人生性懦弱,優柔寡斷。才開始熱血沸騰,腦子裡不住考慮如何起事,反覆思考之後,熱情就逐步降溫,缺少戰略眼光,拿不出很好的作戰計劃。 王謙依靠父親的戰功,得到驃騎大將軍的職位,雖然也立下不少戰功,卻只能說明他在運氣方面確實不錯,真要面對重大轉折的戰略決斷的時候,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再加上手下人意見不統一,有好幾個方案擺在他面前,他更是猶豫不決,難以決斷了。 最後,他終於做出一個他認為極其聰明,實則十分愚蠢的決定,打算採用大軍事家孫臏的“圍魏救趙”之計,出兵攻打利州劍閣的梁睿,只要自己率領大軍壓境,拿下利州,不但可以擴大自己的地盤,也可以直插楊林部隊的身後,形成夾擊之勢,雖然路途遙遠,耗費些時日,但是卻是出奇制勝。 但是王謙卻沒有想到,那梁睿是楊堅手下的得力戰將,擅於兵法韜略,百兵佈陣,哪裡是他所可以匹敵的。 王謙以長史乙弗虔、隆州刺史高阿那肱及益州刺史達悉惎率軍十萬人圍攻劍閣,結果梁睿避其鋒芒,誘敵深入,以游擊戰術不斷騷擾,十萬大軍在崇山峻嶺之中,被梁睿牽著鼻子來回溜著走,一個多月之後,損兵折將,一無所獲,疲勞之師,無力再戰,只得返回益州。 王謙後來又得到訊息,說是呂梁城大將伍建章,已經聯絡各地人馬,布好陷阱,就等著他的大隊人馬自投羅網呢,王謙聽後洩了氣,沒了信心和底氣,出兵益州。 這下司馬消難和王謙都無法相助尉遲迥,楊林之所以暫時按兵不動,也在等待這樣的訊息,得到證實之後,立刻率領大軍,長驅直入,殺奔鄴城。 倍感失望的尉遲迥,知道萬事只能靠自己了,於是召集手下,調集人馬,決心背水一戰,和楊林決一勝負。 尉遲迥帶著弟弟尉遲勤、尉遲佑,和兒子尉遲惇等戰將,統率一萬黃龍軍,兩萬精銳做後盾,殺出鄴城,來戰楊林。 楊林也率領自己的精銳迎敵,雙方列開陣勢,準備殊死一搏。 尉遲迥金盔金甲,雖然年逾六旬開外,白鬚飄灑胸前,但是面色紅潤,兩眼炯炯有神。手提金背砍山刀,威風凜凜,來到陣前,喊楊林出來答話。 楊林一聽,便催馬來到陣前,在馬上拱手抱拳說道,“尉遲老將軍,晚輩楊林,這廂有禮啦。” 尉遲迥上下打量了楊林幾眼,不由讚歎道,“好啊,年紀輕輕,就做了三軍統帥,真是一代英才啊,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啊。” 楊林說道,“老將軍過譽啦,只是楊林不明白,老將軍英雄一世,也是忠君報國之人,為何聽信讒言,起兵造反呢?” 尉遲迥說道,“這就要問你那兄長楊堅了,他挾持天子,獨霸朝綱,我自然該承擔起鋤奸鏟惡,匡扶社稷的職責,你是他的親弟弟,自然會偏袒楊堅,你我多說,也是無益。今日,老夫練得一套陣法,咱們就以此套陣法賭輸贏如何?” 楊林說道,“噢?不知是什麼樣的精妙陣法,老將軍如何一陣賭輸贏呢?” 尉遲迥說道,“兩軍交戰,無論誰輸誰贏,都會血流成河,引得無數將士搭上性命,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