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淚絲毫無損形象。把一個思念老父而歸不得家的兒子的形象樹立得很到位。
溫婉面上不顯,心裡卻不以為然。這話什麼意思,當舅舅這個兒子,還有那麼多孫子,她這個外孫女都是死人。就他一個人孝順,還日思夜想,日思夜想著那把椅子才是真的吧
恆王站起來,周邊就與宮女端了水來,淨了臉。溫婉等他弄乾淨了,微笑著走上前去,行了一個福禮。一進來就表孝心,哪裡會看到她這個外甥女。
溫婉這才仔細打量著恆王。記得皇帝外公六十大壽的時候見過的。那時候對恆王沒什麼印象。現在,看了個清楚明白了。
恆王穿著一身銀白暗花色織金錦直掇,腰間繫一根同色的腰帶.中間鑲著一顆瑩潤的大東珠。頭上烏髮間只插著一根碧玉簪,玉質極好,消翠瑩潤。腰間掛一塊白玉鏤空龍形佩。一雙又細又長的鳳眼,漆黑眼瞳裡深不可測。
在溫婉打量恆王的時候,恆王也一樣在審視著溫婉。
溫婉穿著一身淺玫瑰紅繡嫩黃折技玉蘭長裙;手腕上各戴著一對金絲鑲粉紅芙蓉玉鐲。梳一個流雲髻,頭上戴著一隻紅翡滴珠鳳頭金步搖,好似一枝嬌豔的桃花;耳上著了一對翡翠著綠寶石耳墜,搖曳生光。
恆王心裡一滯,七年前懵懂無知的小女孩,當日在宴會之前,所有人都忽略不計。誰能想象到,正是這個被人不看在眼裡的啞巴,改變了老八的命運,改變了朝廷的格局。
恆王笑眯眯地說道:“沒想到,七年不見,我們的小溫婉,長成大姑娘了,長得也越發明豔動人。”
這話倒是大實話,溫婉這會,確實靚麗動人。不過,臉上還能看出淡淡的沒退卻的疤(這也是為了防止被白世年懷疑。所以,才繼續裝成臉上有疤。反正疤大疤小,都是有疤)。溫婉如今十四了,長得也出挑,顏色又不差。這麼一通打扮,比弱了任何人。
溫婉笑得很委婉,笑著向恆王行了一個謝禮。規規矩矩,不亂一分禮數。
皇帝對溫婉太過熟悉,一笑一動之間,就能看出溫婉的心思。皇帝看得分明,溫婉對恆王很排斥。打心眼裡的排斥。
溫婉勸說鄭王友愛兄弟,那是因為鄭王要想當皇帝就必須把自己的態度表現出來,友愛兄弟讓皇帝放心。而她,她是誰,她是溫婉。一個自小性格孤僻,不擅與人結交,心思重的人。所以,她不喜歡,就擺在臉上。反正也無妨礙。
見完了恆王,溫婉向皇帝表示,自己該回永寧宮,她還要做功課。溫婉說的功課,就是最近在忙著瞭解大齊的經濟狀況。溫婉知道的越多,越頭疼。弊端,可不是一星半點。想要把大齊的經濟搞上去,難度也不是一般的大。
咳,好在唯一的優勢,就是舅舅正當年,今年才三十三歲(鄭王比溫婉正好大二十歲)。時間充裕,也夠。
皇帝見著溫婉每天大把的時間,都花在正經事上面很欣慰。也不佔了她的時間。
溫婉做事很有規律,在做事之前都會制定了嚴格的規程,行事時嚴格按照自己制定的規則做,不打馬虎眼。就比如早上起來打拳,晚上練字,自從溫婉回到京城,除非是生病或者出意外,否則則,每天都堅持。不打一分折扣。這樣堅持不懈七年,這樣的意志,讓皇帝很惋惜。要是溫婉是他的孫子,誰也別爭了,他直接傳位給皇太孫了。可惜了,好在老八也是個不錯的。溫婉又願意出力,將來也差不了。
溫婉向皇帝行了禮,再向恆王行了禮。出了養和殿。本來不大在意的溫婉,出了永寧宮後,端莊的面色變得很凝重。倒不是溫婉怕恆王了,總覺得,要是恆王真留下,會製造不少的麻煩。
溫婉想了想,也就丟開了。製造麻煩也是給鄭王舅舅製造麻煩。朝廷的弊端才是真正的麻煩,恆王這點麻煩舅舅沒問題的。只要德妃不打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