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籤協議,簽了也是浪費紙張,還不如憑藉著實力讓其不敢輕舉妄動來得實在。此次一番收刮,大元帥府又向日本購來了一批軍火,想來是要對南沙虎視眈眈了。但還未等孫逸仙展開報復,於廣州胡作非為的孫軍內部,卻發生了一件自亂陣腳的可笑之事。
那就是4月16日沈鴻英在廣東花縣新街就任北洋政府直係軍閥吳佩孚委任的督理廣東軍務職位。興兵叛亂,分兵三路進攻廣州市,想要奪取廣東,為自己的廣東王之夢添磚添瓦。在鍾泱看來,卻不過是狗咬狗,一嘴毛。
沈鴻英,又名阿英、字冠南。生於廣東恩平,後因土客械鬥,隨母遷居雒容鎮木良村。少年時代家境貧寒,只讀私塾二年。後因偷牛被官府通緝,竄往柳城、長安、融縣、富川、鐘山等縣山區落草為寇。
1911年辛亥**風起雲湧,柳州同盟會組織民軍隊伍,大舉招安,沈鴻英邀鄰近兩股土匪100餘人接受招安,途中用計槍決匪首,控制土匪,招安後任民軍管帶,1912年升任督帶。
從此一路官運亨通,憑藉著一點曲意逢迎的本事和些許治軍才能,總算是在1923年1月孫中山聯絡滇軍、桂軍討伐叛變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的時候,被大元帥府委任為靖**總司令率部入粵。
而後不久,就是利益分配不均,加之野心勃發,沈鴻英終是不甘寂寞。在吳佩孚的授意支援下,竟想著要當廣東的霸主,愈發的不把孫逸仙等**黨人放在眼中。遂盤踞在肇慶,三水,清遠等地,盡起大軍,意圖與孫逸仙等人一決雌雄。
這背後,固然有北方政府在暗中推動著,畢竟孫逸仙這個人實在是不討人喜歡。但若要說幕後的黑手,卻也與天宇集團有著莫大的關係。
仔細分析局勢,就會發現當前的這個局面實在是微妙,頗有值得玩味之處。孫逸仙那滲透到骨子裡的野心,只要他一日不死,那便是絕不會熄滅的。北方政府對於這種亂黨造反派,向來就是沒有好臉色,此次支援沈鴻英,倒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但後世的歷史學家們透過研究和分析發現,吳佩孚在當時正合奉軍僵持對峙,根本不可能無視張作霖率軍入關的威脅而出兵幫助沈鴻英奪取廣東政權。沈鴻英依舊是發動與許崇智及滇桂軍在廣州的激戰,而且其武器裝備之精良,與之前截然不同。
許多人疑為天宇集團的資助,但並無可靠之證據,遂不了了之。然則從大勢上來分析,沈鴻英的這次叛亂,的確是為陳系粵軍以及南沙新四軍迎來了關鍵的喘息之機。
歷史就在這重重迷霧之間,拉開了序幕,這一次小小的叛亂,卻以其關鍵性的影響而被載入史冊。**黨日後諸多的不順利,以及南方諸省的事實上割據,全都因為沈鴻英的叛亂而起,讓史學工作者感慨唏噓。
原本只是一場不入流的小叛亂,卻在一股神秘勢力的操縱之下,成為了**黨揮之不去的噩夢。
………【第一百六十章 驅民為盾(三更)】………
其實早在“白馬會盟”結束之後,各軍迅即依照預定計劃,展開會師廣州的行動,沈鴻英一部由懷集向清遠、花縣方面進攻陳炯明側背,沈軍主力與滇軍一同沿西江左岸東下,向肇慶、三水、廣州進攻。
1922年12月30日北洋政府授沈鴻英為陸軍中將,成為桂軍中實力最大的一支軍閥武裝。這裡面要是說沒有貓膩,那就是扯蛋,光行動就已經在暗示著其和北方政權的曖昧關係了。只不過孫逸仙在當時,還沒資格去挑剔這個,他的第一順位目標,始終是幹挺陳炯明。
1923年1月15日,陳炯明被滇桂軍聯合逐出廣州,退往惠州,16日滇桂粵聯軍會師廣州,沈鴻英部李易標師兼程搶先進佔觀音山及附近要地,市內各機關亦為沈部桂軍所佔領。沈鴻英部由原來的八千人,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