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發展可很是滋潤。1919年11月中旬,第一批德**方秘密組織的科研技術人員就低調的來到了廣州。為了躲避英國過情報部門的注意,他們一共分成了三批,分別透過不同的路線來到了中國。

隨著這些技術人員的來華,鍾泱的技術研發體系才總算是有了跨越性的發展。由陳澤和劉進洋共同出資,周華和伊忠明出面負責具體事務,鍾泱他們又增加了三個技術學校。為了適應越來越大的市場需求和技術本身的進步,鍾泱不得不考慮開設更多的技術學校,用以培養更多的的技術人才。

其中新開辦的三個技術學校現在的主要課程是關於車床機床鉗工等技術工種的職業培訓,而原有的兩所技術學校的主要教學課程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其中一個變為對有一定文化功底的青年進行基礎科學知識教育,而另一所技術學校已經取消,轉為開始收養和教育低齡孤兒的福利學院。

憑藉著德國人帶來的一些基礎知識的書籍和鍾泱透過自己收集整理的文獻資料,透過智慧工廠的翻譯和整合,一個大致上比較合格的基礎教育體系就這樣簡單的建立起來了。但是因為受限於多方面的外在因素,鍾泱還並不願意大規模公開授學,而僅僅是招收了不到7000名學生,大部分都是相關產業的技術工人。真正有塑造潛質的人才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1919年的11月底,整個中國的局勢已經是一個被點燃了的火藥桶。五四運動所帶來的騷亂和餘波仍未停止。中國的北方依舊是罷課衝突不斷,而在這個時候,最出名的人就要數直係軍閥的吳佩孚了。

就在全國人民愛國熱情空前高漲之際,段祺瑞政府陷於孤立,成了眾矢之的。吳佩孚抓住了這一機遇,從反皖的目的出發,極力使自己以一個“愛國將軍”的姿態出現。他大談軍人的天職是“救國救民”,甚至還高談“勞工神聖”,允許社民黨人在其統治範圍內的京漢、隴海等鐵路沿線組織工會,因而,使他獲得良好的名聲。

看著報紙上的這些內容,鍾泱就是一陣冷笑。吳佩孚倒也不能說他有多壞,但作為軍閥之一,他肯定好不到哪裡去。在這個敏感的時刻跳出來,還支援社民黨在中國進行公開活動,無外乎是想獲得蘇維埃政府的支援罷了,沒什麼蹊蹺的。

就在昨日,11月的28日,吳佩孚就與西南軍閥陸榮廷等人簽訂了密約,即救所謂的《國同盟軍草約》。草約總綱為平息內爭、力謀統一、合力對外。其宗旨是:軍人以衛國保民為天職,無論何時,國內爭戰,不得牽功武力,惟須弭患無形,以盡保民之責務。並須保全現在之主權,兼收回已失之主權等等。此草約充滿了“愛國精神”,實質是直軍與南軍結成反皖同盟的標誌,也為吳佩孚北上討段消除後顧之憂。

看到這些訊息,已經開始漸漸熟悉這個時代許多國內形勢的鐘泱便猜出了個大概。馮國璋這個老頭子怕是要快要死了,不然無論是吳佩孚還是曹錕,哪裡敢像現在這樣上躥下跳,忙得不亦樂呼。

想當年,馮國璋也是袁世凱的親信下屬,手下兵力雄厚,府庫充盈,在袁世凱死後更是依靠著英美列強的扶著割據江蘇、江西、湖北三省,成為了直係軍閥第一人。馮國璋自從當上了中華民國第四位大總統之後,就一直和日本人所支援皖系段祺瑞爭鬥不斷。

終於在1918年10月被皖系軍閥操縱的安福國會逼迫下臺。馮國璋下野後,回到河間隱居,經營他的家業,所謂家業,主要是他在野時專設的由他直接控制的第十五、十六兩師糧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