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像一些對人類的精神充滿熱愛而耽於幻想的思想者存在,允許他們的反抗,寬恕他們的憤怒。他們同樣都是為了追求真理、認識世界。絕不能因為宗教有過黑暗的時期,就帶來另一種科學上的專制。我們不能從一種迷信進入另一種迷信。
劉達臨先生認為,愛情的產生,有以下五個方面的條件:一是男女的性關係應該比較專一。“人盡可夫”或“人儘可妻”的時代,是談不上什麼愛情的。那時,只有性,沒有愛。二是男女雙方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不平等的關係下是不可能產生愛情的。即使有,也只是愛情的別名。三是男女雙方的交往應該較為自由,強制的、包辦的婚姻談不上愛情。四是愛情應產生於選擇和比較之中。五是人類的文化素養要提高到一定的程度。
我以為這只是以現代的愛情觀來看歷史上的愛情。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對愛情的理解應該是不一樣的。群婚制的時候也肯定有選擇,這一點從一些動物的身上都能看出來,何況人。這種選擇應該就是愛情的朦朧時期。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愛情是人類不斷強調、不斷塑造、不斷創新的結果。今天的愛情肯定與古人的不同。今天的愛情是被誇張了的,有一定社會背景和道德背景以及文化背景。古人的愛情與我們今人的倫理有矛盾,如兄妹婚在遠古時代是可以的,但後來就成了*。
母系文化到底是怎樣確立的(1)
1
母系文化到底存不存在?怎樣存在?為什麼會存在?這是100多年來人類學家、歷史學家關注的重大題課,同樣也是稍稍有點文化的人們非常迷惑的問題。但是,我的一些基督教朋友們不大同意人類曾經存在母系文化的觀點。
在我看來,要探討母系文化存不存在的根本理由,一是尊重歷史,尋找歷史的真實軌跡;二是尋找兩性文明的源頭,為今天的兩性存在尋找道德價值依據。第一點人們很容易理解,但第二個原因就不大明白了。為什麼呢?教科書上講人類曾經存在過母系文化,但人們也只是“嗯”一聲,並沒有在意它存在的真正讓人驚心動魄的原因。正如榮格所說的那樣,人類其實多在一種無意識存在中隨波逐流。
假如我們真的肯定人類曾經有過母系文化時代,那麼,一個重大的轉折就開始了,即我們今天所有的父系文化下的兩性價值觀、倫理觀都將被顛覆。事實上,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以及全世界還在瀰漫的性革命都與此相關。因為一個重要的前提產生了:女人曾經是兩性的主導者,女人的智慧曾經改變了人與動物的格局,奠定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女人的處女膜並不重要(男人的處女情結也就很可笑)。於是,我們發現,現在所有的道德倫理觀念都是父系文化的產物,是值得懷疑的,人類需要一套新的倫理道德觀念。
我們真正來到了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但這並非是悲劇,恰恰相反,是幸事。發現母系文化的存在使我們終於窺見道德的源頭,也使我們得見一切罪惡觀念的源頭。一切都需要重新命名,一切都需要解構同時也需要重構。過去我們根本不知重構的根據在哪裡,那麼,今天我們應該知道了,這一切的基礎就是兩性平等觀念。從中國哲學上講,還是陰陽平等觀念。一陰一陽謂之道,但此道並非老子所講的以陰性為主的虛靜之道,也不是孔子的以陽為主的儒家之道,應該是陰陽互動的平等之道。
因此,假如我們不是從*的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劃分歷史,而是以兩性的歷史來劃分的話,歷史只有四個階段:1。原初階段,也即混沌時期;2。母系文化時期(基本上可以說是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期);3。父系文化時期(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文明都是);4。兩性平等時期(我們還只是在啟蒙時期)。當然,這樣一個劃分還是與*的一些觀點基本吻合,但我認為,只有這樣來認識人類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