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分離的存在。

記者:哦;現在的年輕人怎麼看待上一代人的婚姻觀?

徐兆壽:現在的年輕人都覺得上一代人的婚姻大多沒有愛情,也對婚姻家庭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存在不理解,他們認為,不能和諧便分開好了,何必要在一起呢?他們沒有經歷過婚姻的酸甜苦辣,對婚姻和家庭缺乏理性的認識。他們可能在戀愛中會因為一句話而分手,但他們肯定是要吃大虧的。

記者:他們認同父輩對幸福婚姻的認識嗎?

徐兆壽:不認同。他們認為,愛情是至上的,可以超越任何存在,包括親情。當然,這也只是一部分,不是全部。這是受到西方特別是美國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愛情至上主義觀念的影響所致。他們對幸福還沒有固定的概念。上一輩人的幸福觀有很多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存在的,而現在他們大多接受的是西方的一些觀念,存在一種文化上的差異。

記者:您說得很對;您覺得無性婚姻是應該分開還是繼續呢?

徐兆壽:性既是一種形而下的物質存在,同時也是一種形而上的精神存在。比如,總有人問我楊振寧的故事。我說,楊振寧在這個時候可能沒有效能力(也可能會有)了,但並不是沒有性意識。同時,性也有好幾種方式。男女雙方發生身體上的交合性行為是傳統的模式,但也有其他的方式存在,如*,如無效能力的一方透過一些其他的手段幫助對方獲得性*和性高潮,這也是性行為。只要雙*得是和諧的,可以不分開。當然,雙方有一方若覺得痛苦,如勞倫斯的《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她在痛苦中必然要到外部世界去尋求性,這樣,婚姻就自然地解體了。所以應該分別對待。我認識一對老夫少妻,問過他們這方面的問題。老夫說,他可以透過很多親暱的動作使自己的愛人獲得快樂。他們很幸福。

記者:您覺得男女之間可能存在無“性”的幸福嗎?

徐兆壽:在這種時候,他們可能要面對世俗的很多觀念的責難,這反而使他們更為團結,更加重視對方的存在。其實,婚姻在世俗層面上是性的連結,但在高層是精神的和諧。無性的幸福肯定是不存在的。因為即使是無性婚姻,其實也是有性的,如同剛才我所說的那樣。

記者:“男人因性而愛;女人因愛而性”;您認同這種觀點嗎?

徐兆壽:從醫學上客觀地看:女性身體裡每月只有兩次雌激素高峰,而男性在各類刺激下隨時可以產生雄激素高峰。故男人因性而愛,而女人因愛而性。但從社會因素來看,這是一種男性為中心的文化存在。有一定的理由,但是一種不合理的存在。在男權社會,男人的佔有權比女人要強,並且更為優先,所以看上去如此。相反,女人要求穩定,並且社會道德大多都是對著女人的,所以使得女人在性方面非常謹慎,從而造成了這樣一種文化的畸形存在。其實,在現代社會,這種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記者:說得好;很高興今天能採訪到您。

徐兆壽:客氣了。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九次性革命

我把人類的性文化歷史分為九次性革命歷史。在人類的原初,母子、父女之間都可以發生性關係。這從希臘的神話故事中就可以看出。所謂的戀母情結是在那時候出現並作為一種情感的原型保留了下來。一般的性學家認為,在這時候人類是沒有意識和道德感的,我對這種觀點是持否定態度的。我以為,人類自產生之日起,其情感和審美都已產生。這可以從達爾文的一些著作裡找到佐證。在那個時候,母子之間就是很純粹的情愛關係。它既是親情又是愛情(只不過這種愛情跟今天的愛情的物件不同而已)。第一次性革命是血緣家庭的出現。它使人類產生了道德,並使親情與愛情有了第一次的分離。這便是兄妹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