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庶道:“欲成大事,必爭人才。今日我便要向相公舉薦一人,此人才策謀略,皆算當世翹楚,而且又精於治世之法,曉進退之道。即是難得的謀士,也可為治世能臣。相公若能得他相助,無疑是如虎添翼,平得十萬雄獅。”

虞允文露出狂喜之色,忙問王庶:“是何許人也,盡能得如恩師如此稱讚。”

王庶一字一句,肅然道:“當今會元明州鄞縣人史浩。”

聽得史浩之名,虞允文神秘一笑,問道:“史浩此人我聽說過,他以凌駕其他學子的優異成績取得了會試第一。但在殿試中卻沒了風聲,直接落選連進士也沒有中一個,令人好生奇怪。”

王庶冷笑道:“史浩在殿試中不是沒了風聲,而是大出風頭。不是直接落選,而是無人敢用。若我是此屆殿試主考,新科狀元非史浩莫屬。”

虞允文好奇的看著王庶,他心底已經認可了史浩之才,相信史浩縱然不是新科狀元進士及第。但也至少是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不可能連進士也算不上。

他心中此事必有貓膩,但不知問題所在。

因為這殿試是由趙構親自在殿廷上對會試上榜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

趙構雖非明主,但也算不得庸主,在於人才一事上還是很看重的,不然也不會提拔毫無出身的羅騰飛、岳飛了。他應該不至於錯過史浩這人才吧!

王庶解釋道:“官家在殿試上問上榜的貢士如何才能使得國家強大。史浩當即便說:‘首先是國君聖明,使得百姓與君王一心。其次是以能夠輔助君王的賢臣為相,治理天下,使得國家富強。再次選擇勇敢、智慧、嚴格的人為大將,統御軍馬,抵禦外寇,開疆擴土。’”

虞允文點了點頭,這一番話史浩說的極為漂亮,但這一些都是人人都曉得,人人都會說的大道理,不值一提,應該還有下文。

王庶道:“接下來史浩的一番話可便造成轟動了,當時我也在場,記得他是如此說的:‘當然。這一切都是不符合實際的廢話。便拿我大宋來說,我朝雖然日漸興旺,但依舊存在諸多弊端。首先需點明官吏升降制度,我朝最大的弊端之一正是升降制度不明。升降官員不問勞逸如何,不看政績好壞,只以資歷為準。因此官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因循苟且,無所作為。其二,限制入用官員。我朝有一慣例,朝中大臣可自薦其子弟任官,這一慣例實不可取。據我所知一個學士以上的官員,經過十年為官,一家兄弟子孫出任京官的就可高達十幾二十人。這樣一個接一個地進入朝廷,不僅增加了國家開支,而且這些紈絝子弟又不幹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結黨營私,為禍社稷。其三、嚴密貢舉制度。如今科舉制度只要死記了儒家經書便能中舉,死記而不能活用又有何意義?其四、我朝對地方官員管制太輕,以至於各地不稱職之官員十有八九,不但不能造福百姓,反而為禍一方。其五、均公田,藏富於民。一個國家的富強並非在於富商多少,只有百姓富了,才是真的富強,如今之勢,卻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一片虛假的繁華。第六、整治軍備。提拔能戰敢戰之將,以收復河山為目的,精練甲士。無需大勢擴軍,只要將我朝那些庸將替換,以智勇大將接管必然會是另一番局面。第七、減徭役,如今因連年戰亂各地戶口已然減少,但民間對官府的供給,卻更加繁重。應將戶口少的縣裁減為鎮,派一些州城兵士去承擔任務,將那些本不該承擔公役的人,全部放回農村,發展生計。如此,百姓便不再為繁重的困擾而憂愁了。’”

王庶說道這裡停了下來,虞允文拍案叫絕,喜聲道:“史浩這一番話可謂字字珠璣啊,細數我大宋所有政策弊端。此人才幹不僅僅只是謀士,因可為相。”

“不錯!”王庶點頭笑道:“這一點彬甫你看出來了,我也看出來了,那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