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絕對弄不出來一個30集的劇本!這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可以說,就是賈鴻漸這麼一段話,突然就能讓大家體會到了這種團隊流水線的牛逼之處——這就有點像是傳統機器流水線大生產代替手工業生產一樣,也許質量不是手工業那麼高,不像是瑞士製表業那麼牛,但是大工業生產那就講究一個量大和快速啊!就像是手錶一樣,瑞士名錶的確是好,但是每個人都能買得起麼?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瑞士名錶和普通手錶那之間有差別麼?普通大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那基本上已經夠老百姓使用的了!

沒錯!也許大工業流水線出來的東西,是不如手工製作的jīng巧,就像是美國的大石油農業,靠著各種集約化的機器播種、收割,這跟中國的jīng耕細作比起來,那畝產絕對比不過中國,但是人家就是快,就是量大!同樣的人,人家就能生產出來總量多十倍的!這就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不管你德國rì本幹掉美國多少飛機大炮和軍艦,人家造的比你打掉的還多!這就是大工業生產的jīng髓,透過簡化標準,超大量的複製和生產出來達到了基本達到要求的產品!

不過呢,說是這麼說,震撼歸震撼,但是再神想一層的話,這電視劇畢竟不是工業產品,這是一個有點藝術氣息的東西。大工廠流水線上下來的產品,一個個的互相之間一模一樣簡直不是問題,這反而是優點,但是對於電視劇來說這就不行了,不能說老百姓天天看的都是差不多的電視劇啊?這時間長了,別的電視臺弄出來一兩個jīng品啥的,觀眾不都記得別的臺了麼?

所以想到了這裡之後,就有人提到——“還是應該保留神韻,最好還是說一個劇作家帶領一個小團隊,劇作家負責總體把握,負責創意的部分,負責靈魂,而各種軀幹和骨血呢,就靠著相對廉價的團隊來搞定!畢竟總的來說,要成為一個能夠創造出來劇本靈魂的劇作家不一定容易,但是成為寫一種型別情節很不錯的寫手,卻相對容易的多了!”

這邊有人提出了意見完善了這種團隊流水線作業之後,很快旁邊的人也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進行補完,可以說半個小時的會議過後,一個幾乎完美的方案這就出爐了!而這個方案那表面上來看,就是大家群策群力的結果,就是大家頭腦風暴一起補完的結果!到了這個時候,連趙亞男那表情都挺愉快輕鬆的,她突然想到了什麼,“誒,你別說誒,咱們這一群人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的,這想出來的方法還真挺好!看來賈總說的還真不錯,這人多了啊,在一起討論,還真是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一個劇作家一個人冥思苦想不一定有好的想法,但是一群人一起討論的話,說不定很快就有好主意了!”

沒錯,這就是賈鴻漸想的這個團隊做法裡面的另一個優點。或者說美劇的團隊模式也就是這樣——按照賈鴻漸的瞭解來說,美劇的編劇其實就是一個有想法的頭頭帶領著一群人進行創作。就像是《迷失》這樣的美劇,那就是靠著jj艾布拉姆斯來作為“創意總監”把握整體流程,然後一群編劇在他的控制之下分工合作的一起寫劇本,也就是這樣,才能儘量的保證美劇每一集都有看頭,而且讓美劇跟別的國家電視劇比起來,節奏快的一塌糊塗,吸引人的一塌糊塗!當然了,要是爛尾起來也是爛的一塌糊塗……

不過爛尾的這個問題,更多的是因為美劇一邊拍一邊放的模式,編劇有時候想的還挺好呢,可是高層看到了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