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朝古代高樓很少,真的是很少,除了那種寶塔類的建築之外,其它的大型樓閣,很少有超過五層的。
這跟建築方式有關係。
西方古代建築是磚石體系,一般以磚石牆為承重部件,牆體上薄下厚,牆體越高,上下厚薄對比越明顯,在兩牆之間鋪設若干層木樑,樑上鋪設樓板,屋頂用桁架結構,桁架是一種三角架,上鋪屋瓦。而中國木建築則是用木柱承重,多為單層,屋頂用抬梁層層出挑,出挑短者不用斗拱。牆體為土牆或者磚牆,只起遮擋作用。
當要蓋高樓的時候,就會發現西方建築的發展潛力更大,而中國建築蓋到第三層就是極限了。當然,像是應縣木塔,大小雁塔這等,都能蓋道很多層,但這是屬於圓柱狀的佛塔,已不適合居住了。而且面積也小,不能算是大型樓閣。
國朝古式的樓房,越往上空間越小,而西方正好相反,底層最窄最陰暗,人都儘可能往上住,這是建築結構決定的,中國的抬梁結果,為了穩定,必須向上收縮,而西方的牆體承重,牆壁下部厚,越往上越薄。一樓的空間大小差別如此之大,故而國人喜歡住一樓,美其名曰“接地氣”,而西方人則是把窄逼的一樓留給奴僕、西方樓房中每一層木樑都能起到橫向穩定兩側牆壁的作用,如果覺得還不夠穩定,乾脆弄成“回”字形四合院樓,就更加穩固,故這種佈局在西方很常見。由於中國樓房頂層屋簷太小,不能遮蔽全建築,故每一層都要出腰簷,形成重簷。是以不論是單層還是多層,常見的建築外形,中國都是重簷,而西方則是牆體外立面為主。
總而言之,由於西方是因為牆體承重,所以可以很方便的蓋高樓,無非是增加牆壁高度和厚度。而國朝則是木柱承重,想要蓋高樓,那首先就得有足夠大,足夠粗巨的大木為柱才行——但問題是,修建牆體的石頭磚塊好找,那等大木可不好找。
是以便是身為大明朝帝都的北京城,高層建築也是相當有限。
但說來也是奇怪,雖然中國古代的建築和西方比起來是在建造高樓上是不佔優勢的,但古代世界最高的高樓,卻是出在中國。
由此可見,國朝之建築技藝,當真是登峰造極。
這兩座建築,一為明堂,一為天堂,建於武后年間,乃是大唐建築技術之巔峰鉅作。
所謂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天子之廟”,有道是“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明堂的主要意義在於借神權以佈政,宣揚君權神授。一般明堂都建於城南,即所謂“佈政之宮,在國之陽”。明堂雖古已有之,但各朝營建時的形制與規模不盡相同,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式樣。東漢明堂為“上圓下方,八窗四闥,九室重隅十二堂”。後來的曹魏、西晉修繕後繼續使用。
武則天所建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以木為瓦,夾紵漆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橕,藉以為本。下施鐵渠,為辟雍之像,號曰永珍神宮。
明堂氣勢恢弘、壯觀華麗、巍峨參天,有吞天吐地、包羅永珍之氣。
外觀凡三層,可登臨,底層為正方形,端莊如印;中層為十二變形,覆有圓蓋,上有九龍;頂層為二十四變形,覆有圓頂攢尖,其上立飾金寶鳳;室內為多層複合,中有巨型大柱,上下通貫,直徑有十人合抱之粗。
如此巨大輝煌,那這明堂到底有多大,多高?
史載高三百尺,並無疑問,但尺是唐尺,唐朝一尺約為三十點二厘米。
則明堂高達八十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