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鼻子。沐浴著傍晚暖暖的陽光,他睡的很香,甚至發出一陣輕微的鼾聲。

那校場口的大喊把他給驚醒了,只不過他並不著急做起來,而是翻了個身,整個人躺在氈子上,舒舒服服的伸了個懶腰。他的整個身體都伸展起來,渾身的骨頭髮出一陣噼裡啪啦的爆響,這種懶洋洋的姿態,讓人無端端的想起抻長了脖子,抻長了四肢,打渾身的毛髮都炸起來,張大嘴打了個哈欠的老虎,雖然慵懶,看似不經意,實則那雪亮的獠牙利爪,卻是無論如何都掩飾不住,充滿了殺機。

他又晃了晃脖子,活動了一下肩膀,腰肢,胸腹,雙腿,直到肢體所有的地方都是熱滾滾的一團了,他才起身。卻不是站起來,女牆不高,若是站起身來,則一定會被發現。

他只穿了一件兒薄薄的青衣,不過材質甚是名貴,是江西產的上好青溪綢。他半跪在地上,透過射口向外觀察,劉若宰的馬車已經進入了校場,正向校場西邊兒那片樹蔭下行去,想來是會停在那裡。

侯景目光一縮。

他身邊那穿著一身紫花罩甲,裡面鼓鼓囊囊顯然還穿了不知道幾層甲的高大年輕人,想必就是那董策董二郎了吧!

天下無雙董二郎?

“笑話!”侯景發出一聲低低的冷哼。

旁邊放著一個大包裹,他把包裹解開,裡面是一副甲包,一張大弓,一個箭插,一個八瓣兒明盔,一副鐵護臂,一個鐵骨朵。

侯景從箭插中抽出一支大箭,這大箭比之明軍常用的羽箭長出至少一尺半開外,足有四尺多長,換算成後世的單位,差不多得有一百三十厘米左右的長短。箭簇更是足有五寸長,超過一般羽箭一倍以上。在箭桿的後面,粘著四個鵝羽。

明朝制式的羽箭都是三羽箭,所謂三羽,指的乃是粘羽的方式。明朝制式的三羽箭,用後世的說法就是把一根圓的箭桿一共周圍三百六十度,分為三等分,每隔一百二十度角粘一片羽毛,粘三片羽毛,這就是所謂的三羽箭。據說三羽箭在射出後,會自動修正箭軌跡的錯誤。

宋朝時候還有無羽箭及木羽箭,據說是因為丟失傳統的畜牧地,導致沒有羽毛。不過此言不可信,在古代上等的箭羽自然是戰略物資,但即使契丹西夏等國不賣羽毛給宋人,難道宋人不吃雞鵝?

而侯景這種四羽箭,只在先秦的時候出現過一陣兒,後來早就絕跡,一看就知道他這是自己造的。

然後他左手拿起了自己的弓。

那是一把大弓,比一般的弓要大兩倍還多,幾乎有一人高,不是常見的複合弓,製作工藝也頗為簡單,但是弓臂卻足有成年漢子手腕粗細,一看便知道威力無窮。

按理說射箭須得腳踏實地,雙腳站穩才能穩穩的借住力,但是侯景並不在乎。他兩膀子不知道有多少斤的氣力,整個鎮羌堡數百軍漢,論起開硬弓,舉石鎖,無一人是他的對手。

他單膝跪在一個垛口後面,腰略略往後仰,他將弓握在左手,右手取箭,用大拇指從指間算起的第一個關節和食指第三個關節夾住了箭尾前方大約半寸到七分之處,食指和拇指成交叉狀,把弦扣卡在弓弦上,箭尾則是擱置於虎口的位置。

箭頭從左手的虎口穿過,箭身貼弓身,平左臂,右手向後拉動弓弦,由於他用箭尾、大拇指第一關節和第二關節之間那個位置共同承擔了弓弦的壓力,所以要更省力一些。

他若手中不拿箭能拉開一石硬弓,但是手裡拿著箭,卻是能夠拉開兩石的強弓。

當然,這兩個數字裡面無論拿出哪個來都是足夠駭人聽聞,要知道,軍中能拉開一石弓的軍士就足以稱強力了。而且這是以前的石,大明朝的一石比過去那些朝代的一石都要重,軍中考校士卒,能拉開五斗弓就算是不錯,能拉開八斗弓就是很強力的射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