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多種維生素、鋅、鈣、磷等成分,對於脾胃不和、氣滯腹脹、消化不良而致體腴肢腫,或顏色晦暗者,有很好療效。

芡實又名野雞頭、雞頭米、雞頭子等,為睡蓮科芡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芡的乾燥種仁,味甘、澀,性平,入脾、腎兩經,有補脾、止瀉、固腎、澀精的作用。《本經》稱其:“補中,益精氣”,《本草綱目》謂:“治小便不禁,遺精、白濁、帶下。”本品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胡蘿蔔素、維生素C及鈣、磷、鐵等成分。所以不少古代文獻指出,久服芡實“益精強志,聰耳明目,通五臟,好顏色”。因此女性如能經常用本品煮粥、燒羹或煲湯,不單味佳,並能健體美容。

茯苓又名雲茯苓、白茯苓,為真菌綱擔子菌亞綱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乾燥類球狀菌核,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胃、肺、腎五經,能健脾補中,利水滲溼,寧心安神。《本經》稱其:“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利小便,久服安魂養成神”,王好古說能:“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本品含澱粉、茯苓酸、蛋白質、脂肪、卵磷脂、組氨酸、膽鹼、鉀鹽及茯苓糖等成分。茯苓有強心降壓、和胃健脾、利尿消腫、抗菌、降糖等作用,可藥食兩用,古代就用以製作美容食品,如茯苓餅、茯苓粥等。

和中化溼類(2)

五加皮又名刺五加,為五加科落葉小灌木五加的乾燥根皮或莖皮,味辛,性溫,入肝、腎兩經,能祛風溼,補肝腎,壯筋骨,益氣健脾,安神定志。《本經》稱其:“益氣,療躄”,《大明本草》謂其能:“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它不僅化溼治痺,強身補氣,也是一味具美容功能的佳品,《太清經》曾記錄久服本品,“令人耳目聰明,齒落更生,頭白變黑,身體輕強”。現代研究發現它所含的多種刺五加甙,有抗氧化基作用和調節糖、蛋白質和脂肪代謝的功能,因此確有健體美顏的功效。

芳香理氣類(1)

在生活航程中,人們會經歷各種喜、怒、哀、樂,情緒變化不定,出現氣鬱、氣滯也是在所難免,此時就需要排解,使氣機流行無礙,否則氣鬱既久,血滯、血淤亦可隨之而發生。當出現形體漸瘦,胸脅滿悶,面色萎黃或晦暗,易怒煩躁等症狀時,就可以選用芳香理氣、疏肝解鬱的中藥來調理,因為中醫認為:肝“主疏洩”,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而屬五行中之木髒,木性暢而條達者為順。

陳皮又名橘皮、廣皮、新會皮等,為芸香科多年生常綠小喬木橘樹成熟果實的果皮,味辛、苦,性溫,入肺、脾兩經,能理氣健脾,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本草綱目》稱其:“療嘔、噦、反胃、嘈雜,時吐清水”,甄權說其能:“清痰涎,治上氣咳嗽,開胃。”本品含較多芳香精油,油的主要成分是檸檬酸、枸櫞酸,並含橙皮甙、果膠、維生素B1、維生素C、胡蘿蔔素等成分,能促進胃液分泌而助於消化,能刺激呼吸道黏膜,能稀釋痰液以利於引流排痰,並有興奮心臟、升血壓的作用。因其能改善消化功能,調節血液迴圈,故唐朝《千金方》說它久服能使人“輕身延年”。

砂仁又名縮砂仁、陽春砂仁、西砂仁等,為姜科豆蔻屬砂仁乾燥果實的種子,味辛、澀,性溫,入脾、胃、腎三經,有行氣調中、和胃醒脾、收斂止瀉的功用。張元素謂其:“治脾胃氣結滯不散”,楊士瀛稱其:“和中行氣,止痛安胎。”本品含多種揮發油,主要成分為萜烯類物質,並含山姜素、黃酮類。中醫認為氣為血帥,氣行則血運,故芳香理氣之品,能促進血液迴圈,而使人容光煥發。

豆蔻又名白豆蔻、白蔻仁等,為姜科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豆蔻乾燥果實的種子,味辛,性溫,入肺、脾、胃三經,有下氣止嘔、芳香化溼的功能。馬志稱其:“治積冷氣,止吐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