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新舊兼顧,再去做另外一套考題。比如舊學舉子們在三場作答完之後,還可以增考一場,去答新學的卷子。

如果舊學被選為優秀,新學成績也能達到合格,經過殿試抽查就是二甲進士出身了。他們的起步要比同進士出身高,實授官職時不會低於正八品,進入中央各部的機會也比較大。

最厲害的當然要內外兼修、打通任督二脈了。誰能把新學和舊學考題都做到優秀,誰就是一甲進士及第。這些人不分名次馬上就能獲得實授官職,正七品起步。

雖然也要先去地方上任職,但只要願意,三年之後外察合格的都可以調回中央到各院司中獲得實職,受到重點培養,大機率會走上人生巔峰。

從這套新的科舉規則上看,皇帝的意圖非常明顯,希望大明士人階層以後新舊兼顧、剛柔並濟,既可以引經據典、吟詩作賦,又能精於計算格物、通曉天下諸國。

當然了,任何改變剛開始都是很艱難的,目標持續的年代越久遠、涉及的人群越多,難度也就越大。科舉制度已經存續並發展了幾百年,想一步到位很不現實,需要有很大耐心和決心堅持不懈的努力。

由於是第一次加入了新學題目,由此又要增加一部分專門審閱新學考卷的考官,評審工作一直拖到了三月中才出結果。

景陽二十一年乙丑科總共選出了401名進士。時隔五年開科數量好像有點少,倒不是這屆考生水平低,而是應了皇帝要求刻意為之。

往年的會試和殿試門檻基本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只要過了會試門檻都會高中。至於說朝廷有沒有那麼多位置可以安排就不管了,反正只要中了進士朝廷俸祿就算吃上了,大不了排隊等幾年,早吃晚吃都是官身。

現在不成了,自打南京朝廷被裁撤,北京的朝廷也在縮編,取消了一些可有可無的職位。同時皇帝要求吏部對每年空缺出來的崗位進行估算,然後按照數額錄取相應的進士補充,不再允許弄一大堆待崗官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