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議題。

立儲,立王策為皇儲。

據私下流言聲稱,當時百官差一點譁然震動,好在官員們都是演戲的行家,才是掩蓋住心裡的震驚。

確切地說,從唐帝堅決而肯定的態度來看,不是議題,而是一項決議。唐帝的態度和口吻,各種端倪都說明,他是把這個當成最終決議。

立儲乍然一看,似乎很簡單,其實從來不是一樁孤立的事,有千絲萬縷的影響。真的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

在立儲上的影響力,皇族佔四分,皇帝佔兩分,朝廷佔三分,剩下一分是宗派和世家。和宗派世家處不好關係的,那要麼是一個昏君,要麼是一個極出色的英主。

唐帝主動提出來,交給朝廷討論,也是題中應有。

完全能想象,在發生人心惶惶的年十三之夜事件後,唐帝的突然襲擊,朝廷百官是多麼的惶恐多麼的納悶,也是多麼的沒頭緒。

一時半會是肯定決定不下來。

不過,年十三之夜帶來的許多流言和恐慌,倒是在唐帝主動立儲之後,一下子被打破了許多,也安定了許多。

這時,有心人注意,唐帝是在年十三的第二天,就悄然無息的撤銷了對熊式武管縉雲等人的監視,態度重新迴歸正常。

王策試圖謀反篡位的嫌疑和流言,倒是不攻而破了。

從這,也能看出,唐帝交代大內營秘密監視熊式武等人,卻不得懷有敵意,實在是絕對有必要的強調。

光是一個秘密監視,就誕生了這些流言。倘若沒有交代,真要動手起來,那還得了?

唐帝派遣大內營監視熊式武等人,王策也是年十三之後,才知道的。在那之前,他一直在地下洞穴和皇宮呢。

知曉監視帶來的流言,王策也只能啞然失笑。旁人以為種種,或許也只有他才知道,唐帝為何派人監視。

人質,純粹是人質罷了。

一直以來,阿皮阿克他們就是唐帝的人質,不到最後絕對不會動用的那種人質。說穿了,唐帝是未雨綢繆,擔心王策出什麼么蛾子,擊敗他,擊斃他。

打個比方,如果年十三當夜,王策不顧一切的擊敗乃至快要格殺唐帝。唐帝快要敗亡,才會告訴王策“你殺了我,你的所有朋友和親信都會和我一起陪葬”。

無非就是這麼回事。

一樣是人質,唐帝比神恩會聰明百倍。唐帝很明白,身份地位越高的人質,才越有價值,並且一定要活著,不殺的人質才是最好的人質。

庫存起來的核彈,永遠比用出去的核彈有威懾力。

顧博很聰明,拼命給王策的親信升官,一來能透過這些人控制北唐方方面面。二來,極大的提升人質的價值。第三,則不動聲色的把人質給攥在掌心。種種能說的,不能說的好處實在很多。

王策多年前就看穿了顧博的陽謀,所以他當年就知道遲早有回來的一天。說了是陽謀,他就是想反對,也不能。

……

很多人會用“提防多有變故”來教育後輩,做事一定要做完整,才能放心。

其實不然。天底下有的是變故,有的是偶然,這一點沒人否認。但,不是每一樁事都會出現變故,不然,那一定是小說,而不是現實。無巧不成書嘛。

就現實來說,大多時候,很多事是不會有變故的。好比立儲,就基本沒有波瀾。

唐正耀死了,皇族最後一個有話語權的沒了。其實,就是唐正耀活著,哪怕他不喜歡王策,也會預設王策成為皇儲。

實實在在是沒有人有資格和王策競爭,幾次災難後,皇族無人,清一色平庸之輩和邊緣人。

從武道修為,從心相,從軍事,從人脈,從領袖能力。莫要說北唐,當今天下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