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低的,但在此前的漢城攻勢中,一鼓作氣打到了全羅南道,雖說很多人覺得換了自己也能是一場大勝,只是能否勝的如此之漂亮,實在也無多少把握。

今時今日,大家見到衛立煌也是多有敬佩之意。

傅作義心裡也是憋足了一口氣,衛立煌的戰績確實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表面的得意之下,他內心裡其實有一個很強烈的較勁的**。

他想要打一場非常漂亮的東南決戰,徹底將日軍驅逐出朝鮮半島。

進入會議室裡,傅作義等人就見到蔡鍔正和參謀長劉賡雲等人在大地圖前參量問題,有副官上前彙報說他們都到了,蔡鍔和劉賡雲兩位陸軍上將回過頭正好見到諸人,此時即將正式對日軍發起最後之大決戰,諸人的興致都很高漲。

“你們來的好快啊!”

蔡鍔讚歎一聲,這就邀請傅作義等人先坐下來。

傅作義、張自忠諸位則一起上前敬禮彙報,隨後才在各自的位置上坐下來,既然該來的都來了,蔡鍔和劉賡雲也不再單獨討論下去。

蔡鍔手中有中央軍部和帝國皇帝正式簽署的作戰令,這就將軍令讀了一番,通知在座諸位正式的決戰日期在5月中旬,具體的作戰時間會在戰前三天緊急通知。

將作戰令讀完,蔡鍔就將自己的老花鏡重新取下來,同在座的這些帝國陸軍中將、少將們說道:“如今一切條件都已經成熟,東南戰區的事情也不會再拖下去了,第一、第三、第四,三個集團軍同時從三個區域發起進攻,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以更多的兵力和輕重武器的投入,以及空軍的大範圍優勢,將日本東亞派遣軍切割成六個區域,各部在空軍和本部的支援下輪番殲滅日軍,將日軍徹底驅逐出朝鮮半島,為後續登陸日本本土作戰奠定重要之基礎。”

當過多年的國土資源大臣,此番的蔡鍔比年輕之時要沉穩很多。他年輕時還能算是穩重之人,可也經常會出一些略顯急躁的舉動,很奇特。看起來是非常穩重,偶爾會突然做出一些不那麼穩重的事情。

如今的蔡鍔在這些方面要好了很多,畢竟年齡帶給他的除了日漸衰老的身體和老驥伏廄的壯志外,還有那些教訓、經驗、人脈、知識、榮譽、失誤……。老牌的資深上將總是有資深上將的優勢。

蔡鍔說了一番四平八穩的話,心裡也在琢磨著一些事,其他人倒是特別的有精氣神。等著這最後的決戰都有很長的時間了,就盼著早點將日軍趕下海。

戰爭有奇正之道。

第三次中日戰爭和第二次中日辛亥戰爭之間的一個最大的差別就在於中日實力上的對比,中日辛亥戰爭時期,帝國剛建立,國力尚弱,面對已是工業國的日本,帝國只能採取不惜一切代價。拼盡一切力量以求速戰速決的整體戰略,而到了如今的第三次中日戰爭時期,中日實力完全不在同一個水平線,而日本的先天性的缺點就是戰爭資源嚴重需要從海外進口,這就使得中國可以打一場以互相損耗實力為基礎的逐步推進的環形封鎖戰。最終將日軍封鎖在本土島內活活耗死。

在戰略上,中國的這種戰略就是正道。

在戰術上,中國則是充分利用軍工業和國家科技、兵源的優勢,積極推動新戰術的進步,既可以打裝甲機械化陸軍的重點和線式突防閃電戰,也可以打多點進攻的亂箭戰,還可以在戰術規劃中採用多線分割,重點圍殲的攻堅戰。

依靠強大的軍工業實力,帝國已經優先保障東北國防軍的170萬軍隊全線更換m35突擊步槍,特別是在東南戰役和琉球戰役中,不管是中央軍部,還是前線總指揮部,統一的認識都是裝甲部隊在這兩個戰役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還是需要更側重於陸軍步兵的進攻。

在二戰之前,陸軍的作戰主要有兩種作戰體系,一種